趙旻顏良 作品

第二十章 四方兵戈住,胡使至許都10(第3頁)

  董和就坡下驢,大喜看向龐德公。

  “太子太傅亦對龐公讚不絕口,未審龐公鈞意如何?”

  比“隱士”司馬徽還要“隱”的龐德公,當然更不可能接受此職務。

  其人在笑著婉拒董和之後,卻頗為大氣地開口道。

  “老夫家中略有藏書,太子太傅如不嫌棄,可遣大匠赴寒舍刻板刊印,老夫必躬身校正!”

  這便是學術大宗師的風範和胸襟。

  在這個知識壟斷的時代,龐德公肯無私分享家中藏書,就好比後世億萬富翁願與窮人分享自己的發財資源一般。

  董和大喜過望。

  龐德公雖不出仕,卻享譽襄陽,有此人做背書,董和何愁自己的使命難以達成?

  於是乎,董和鄭重其事地起身行禮。

  【作者題外話】:接著上一章繼續為您說。

  諸葛亮,就是荊州少壯派的的代表人物。

  實際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長期隱居隆中,不與世事。似乎沒有沾到聯姻大族的光,反而成了一個“躬耕隴畝、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可見諸葛亮並未走上諸葛玄預期的道路。

  但諸葛亮也並非完全脫離俗物,而是研習法家、兵家等諸子雜學。其所交往的人物,如汝南孟建、石韜,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司馬徽等,俱為一時名士。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諸葛玄雖然聯姻荊襄門閥,諸葛亮的交結對象,卻有相當比例的外州人。即所謂的“僑寓之士”。

  可見兩代諸葛氏(玄、亮)的理念差異。這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耆老”與“少壯”的觀念衝突。

  諸葛亮年少時以“管仲、樂毅”自詡,可知其本心,是尋找代理人(齊桓與燕昭),維護江漢政權的割據局面,藉此為進身之階。

  (亮)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老家雖在徐州琅琊,卻對返回中原毫無興致,一心謀求在外發跡。甚至公開宣稱“中原人才濟濟,建功立業何必在北國”。

  公威(即孟建)思鄉里,欲北歸,(諸葛)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魏略》

  看亮為劉備畫策隆中,開口就是“荊州乃用武之國,而其主(劉表)不能守,將軍(劉備)豈有意乎”,便可知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襄少壯派,時刻準備拋棄劉表,擁立新主,維護割據局面。

  諸葛亮雖然功德蓋世,實際其出山的計策卻相當險惡野蠻,可謂“亂武天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

  一紙隆中對,區區數百字,竟前後涉及顛覆三個政權(劉表、劉璋、張魯),且不說劉表還是劉備的恩主。

  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野心昭然,銳意進取,藏不住的鋒芒畢露。

  側面也可以看出,與“暮氣沉沉、伏膺儒教”的耆老派不同,少壯派“儒法雙修、王霸兼雜”,學術風氣與精神面貌,呈現出完全相異的色彩。

  下一章咱們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