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 作品

1225 訓練體系(第2頁)

  現在,卻迎來全面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歐洲球員強勢崛起,“四巨頭”全部來自歐洲,並且帶動了整個歐洲派系的攜手登場,職業網壇的力量對比也就發生本質的轉變。

  再後來,2017年、2018年,伊斯內爾、奎雷伊等等一批球員陸陸續續因為傷病導致世界排名下滑,後續新生代的成長速度也遠遠跟不上小茲維列夫、西西帕斯等人的成長速度,北美的職業網壇陷入短暫的斷層。

  最糟糕的時候,世界排名前三十名裡都沒有美國球員,而且還持續了很長時間。

  如此情況,一直到泰勒-弗裡茨(taylor-fritz)、萊利-歐佩爾卡(reilly-opelka)、湯米-保羅(tommy-paul)、弗朗西斯-蒂亞福(france-tiafoe)、塞巴斯蒂安-科達(sebastian-korda)、詹森-布魯克斯比(jenson-Brooksby)等等“95後”、“00後”的年輕球員陸續冒頭,才重新改變了局面。

  對此,包括北美在內的全球專業人士們展開熱烈討論:

  為什麼呢?

  “四巨頭”的強勢,這是一方面;但除此之外呢?暫時撇開大滿貫、大師賽冠軍不說,世界排名又怎麼說?

  不僅僅是頂級賽事,在普通賽事裡就能夠普遍感覺到,美國球員正在欠缺競爭力,很難跟上平均競爭水準。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一個事實就在於,因為商業考量,硬地的普及率扶搖直上,硬地賽事數量持續上升,紅土和草地的生存空間都在進一步遭受壓縮,自然而然,擅長硬地的球員也得到更多發揮空間。

  曾經就有人說過,費德勒擅長草地、納達爾擅長紅土、德約科維奇擅長硬地,當然,這三位巨頭在所有場地都表現非常非常出色,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場地,所以,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德約科維奇的未來——

  最直觀的一點就在於,伴隨著硬地賽事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德約科維奇佔據世界第一的週數也就越來越長。

  畢竟,世界排名考察的是過去一年的平均表現水準。

  和德約科維奇同理,北美訓練體系出身的球員們擅長硬地,按道理來說,他們應該如魚得水大展身手才對,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這,好像說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