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民間傳言趣事:乾隆是老陳家的娃?(第3頁)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幾條證據都被逐一批駁。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氏的私園中,這是為什麼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並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從第三次南巡開始,乾隆連續四次都到了海寧,主要目的是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錢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三個口門。如果海潮趨向北大門,則海寧一帶的海潮首當其衝;趨向南大門,則紹興一帶的海塘坐當其險;唯有主流走中小門,南北兩岸才少有海潮之災。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另一方面,海寧地方的地勢和土質都不是很好,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負責的官員們在具體措施等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親往閱視,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督責之下,海寧一帶修建起了耗資巨大的魚鱗石塘,成功地抵擋住了海潮的侵襲,對保護當地及附近地區的百姓、土地以及農業生產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沖刷,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時候,就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邊露營、玩耍。

  由此可見,乾隆四度前往海寧,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

  那麼,乾隆四到海寧勘察,總得有個合適的住所吧?

  乾隆駐蹕的陳傢俬園名叫“隅園”,位於海寧縣城的西北角。而陳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輔,其隅園佔地有百畝之廣,入門水闊雲寬,園內有百年古梅,南宋時期的老樹,風景宜人。在這偏僻的小縣城,確實是找不到另外一個比這“三朝宰相家”的私家園林更為體面的地方來迎接乾隆皇帝了。且這個園林景色可人,在園中就可以聽到海潮的聲音。難怪乾隆皇帝四度駐蹕此園,流連盤桓了。

  乾隆並不諱言駐蹕陳氏隅園是“喜其結構至佳”,心中念念不忘的卻是越中第一保障———海塘。所以,在他初幸隅園之後,便賜名為“安瀾園”,以志此行在使海水永安其瀾。乾隆回京之後,在圓明園也仿造了一個安瀾園,而且還寫了一篇《安瀾園記》,願四海之內江河之瀾皆安,曲折地表達了他不忘民生疾苦這樣一個意思。

  如果仔細檢查一下正史、野史以及其他同時代人所著的文集,就可發現,乾隆四次駐蹕在陳氏家園,但從未召見過這聲名顯赫的“三朝宰相”陳家的子孫,更談不上什麼“升堂垂詢家世”了。至於說他張黃幔偷祭死去的生身父母,則更是無稽之談。

  乾隆出自海寧陳家,乃漢人之子,是一個流傳很久而且很有影響的傳聞。近年來某些休閒性質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還仍然用它來媚俗,但是歷史學界早已徹底摒棄了這個傳聞,認為它等諸齊東野語,毫無根據。就連善於寫作清宮故事的高陽先生也說,乾隆絕不可能是海寧陳家之後。

  可見故事本來就是故事,不能和歷史事實等同起來。

  不過故事永遠會讓民眾對歷史產生興趣,這也是我們所無法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