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民間傳言趣事:乾隆是老陳家的娃?(第2頁)

  更有野史傳說,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侍從自己是否像漢人。一位老臣趕緊跪下說:“對漢人來說,皇上確實像漢人;對滿人來說,則不像。”乾隆聽後很久沒有說話,而且此後也不再提起此事。

  對於上述說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分別援引史實加以批駁。

  首先,來看一下海寧陳氏家族的歷史。海寧陳氏的先世為北方渤海高氏,後南遷到江南地區。陳家的真正發達在萬曆年間,其中,陳元成這一支,與傳聞中的“海寧陳家”關係最大。陳元成之孫陳詵官至刑部尚書。陳詵之子陳世倌在雍正當朝時已歷任巡撫,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書授文淵閣大學士。他就是金庸在小說中所寫的乾隆生父。

  陳世倌的侄子陳用敷官至巡撫,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後的事了。據此,孟森先生明確指出,海寧陳家仕宦之盛,發端於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時達到了頂峰。乾隆即位之前,陳氏為相者多已謝世,陳世倌尚存,卻並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關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內閣大學士的陳世倌,不久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當面斥責他“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說是傳聞中皇帝的生父了。

  關於陳家的兩塊匾額“愛日堂”和“春暉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確有其事,但這並不是乾隆所題寫,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書賜的。這兩方匾額與乾隆毫無關係,更談不上乾隆是陳家之子的證據了。

  從乾隆出生的時間和當時的背景來看,其為雍正急欲抱養外姓之子為己子的說法也不合情理,且沒有根據。

  按照皇帝家譜《玉牒》所記載,乾隆出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當時雍親王胤禛三十四歲,已先後生育了弘輝、弘盼、弘昀、弘時四個兒子(但前三子均夭折)。乾隆出生時弘時已經八歲,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後三個月,雍親王又得了一個兒子弘晝,後來又陸續生育了弘瞻等四個兒子。在這種情況下,雍親王偷偷摸摸換一個漢人的兒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皇太子兩次被廢,且從此以後皇太子的儲位一直空缺,為爭奪儲位而進行的明爭暗鬥日趨白熱化。以雍親王的精明和謹慎,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冒著給別人留下把柄的風險去抱一個漢人的孩子呢?再說,他又怎麼會知道自己一定會繼承大位,而陳家之子就一定會大富大貴呢?在這“一著不慎全盤皆輸”的微妙時刻,雍親王決不會冒這個險。

  另外,一個滿族旗人在《皇室見聞錄》中稱:“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因為按清朝皇室的規矩,皇孫誕生時,皇子要立即派王府裡的太監到皇宮的內奏事處口頭上報給皇上,然後再由宗人府專門寫摺子奏報,以備皇上為皇孫取名;若雍親王府當時已按時辰報生的是女兒,又怎麼能過了幾天再改為男孩呢?這從理論上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就算傳說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兒從海寧陳家換來的,那麼這位真正的金枝玉葉的下落也應該有所交代。據說,這位公主後來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氏夫人所居之樓被稱為“公主樓”。可許多熟悉當地歷史的人,都不知道家鄉有座“公主樓”;就連蔣家後人,也都說不知道。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件事情為訛傳。

  早在清軍入關時,曾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因此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異常高漲。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就採取了各種方法,如設立博學鴻詞科,徵調明朝遺民編修明史等,極力籠絡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海寧陳家中科舉人數之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和統治者重視科舉,極力籠絡南方世族,藉以消弭江浙一帶士大夫強烈的反清民族主義意識的政策有關。而到了乾隆時期,這種科舉之盛早已成為明日黃花。將此作為乾隆出自海寧陳家並眷顧陳家的根據,顯然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