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缽”制度(第2頁)

  四時捺缽特點

  既然捺缽制度以“四時各有行在之所”為特點,才有著“春夏秋冬四捺缽”之稱。相信有不少讀者好奇,遼朝的皇帝在春夏秋冬這4個季節裡,究竟會在哪些地點駐紮?又會在這些不同的季節進行什麼樣的活動呢?其實在遼朝早期,由於捺缽制度從未定型,所以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活動。直到聖宗時期,四時捺缽制基本已經確立了4個季節捺缽的主要地點和活動。

  春季捺缽的地點主要有四處,鴨子河、撻魯河、魚兒濼、鴛鴦濼等地,因為與河水有著緊密聯繫,所以春捺缽也被稱之為“春水”。每年正月上旬,遼國皇帝從上京出發,到達前文中的這幾處地方以後,由於河水還未解凍,便在河面上紮起帳篷,皇帝坐在冰面上“鑿冰鉤魚”;河中冰塊解凍之後,正是鵝雁北歸之時,於是皇帝放飛“萬鷹之神”海東青捕鵝。隨後再用捕獲的第1條魚和第1只鵝,舉行頭魚宴、頭鵝宴,這也是契丹人非常重要的婚慶活動。除此之外,皇帝還要利用春捺缽接見屬部首領,考察各屬國國情,探討政治制度。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捺缽作為一項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夏季捺缽的地點更為廣泛,每年基本沒有固定場所,皇帝去的最多的是吐兒山,《遼史》中記載,道宗皇帝每年先到黑山祭拜聖宗,觀賞金蓮,最後前往幸子河避暑。到達夏捺缽的避暑之地,于山中支起行宮,接下來就是非常重要的南、北臣僚會議,通過這次會議,皇帝將與這些南面北面的大臣共同商討軍國大政。等到會議結束,皇帝與眾臣遊獵張鷹,講武演習。利用這個夏季,皇帝祭祀、消夏、遊獵、會議,其工作內容和娛樂活動也安排的格外充實。

  秋季捺缽的地點通常為伏虎林,時間為7月中旬,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內容為進山秋獵鹿與虎,所以秋捺缽也被稱為“秋山”。據史書記載,伏虎林坐落在永州西北50裡處,這座森林裡面常發生猛虎傷人、傷畜牧之事,所以遼朝皇帝帶領著獵手,在這裡捕虎射鹿,既解除了百姓的後顧之憂,又能夠通過此次入山捕獵活動大會屬部。因秋捺缽時間較為短暫,所體現的政治功能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