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缽”制度


  遼朝是由馬背上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一個朝代,所以在遼朝建國200餘年以後,由於常年居住在草原上,以遊獵生活方式為主,這個朝代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捺缽。這個政治制度,為遼國根據其疆域面積和民族文化習俗,首創而成的一項特殊制度。出於各種原因,遼朝在歷史教學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以至於人們忽略了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獨特性。其實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都不應該被後人所忘記,這次不妨就瞭解一下遼代的“四時捺缽”制度。

  “捺缽”起源

  “捺缽”是契丹語音譯而來,也翻譯成“納撥、納寶”等詞。這個詞語首見於《遼史》,它在契丹語中的意思為“行宮”或“行在”,其實就是特指遼國皇帝出行之時所居住之地,就為遼國的政治中心。《遼史·營衛志》對於這一詞也做了詳盡解釋:“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魚,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史書中的這一解釋,已經揭示了正是由於契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造就了這一政治制度。

  契丹族,是一個生活在中國古代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由最初的鮮卑族一支演變而來。立國之前,契丹族以狩獵經濟為主,生活在遼河上游一帶,這裡有高山、平原、森林、草原,為他們的狩獵經濟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契丹人遊徙轉場,逐豐茂水草而居,其實就是為了補充他們的狩獵物資,所以遼國的立國之本,是建立在狩獵經濟之上的,這也是遼國立國後長盛不衰的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甚至可以與中原漢人的農耕經濟相提並論。

  契丹建國以後,由於農耕經濟的發展,狩獵經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統治者始終沒有忽略狩獵為傳統習慣。雖說這時候的狩獵活動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契丹人的平日裡的一項娛樂活動,但是在《遼史·太宗紀下》記載,自從契丹建國之後,太宗實行四時捺缽制,通過這一制度,可以保證契丹人的尚武精神不被丟失。總的來說,捺缽制度的實行,是基於契丹遊牧民族的本身特點所形成的,它既能夠傳承祖先的狩獵傳統,又能夠加強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同時通過不斷的遷徙,加強了對各個地區的監督,保證了國家統治的穩定。這一制度的形成與定型,對於遼國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