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三百五十九章:定策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鬍膏血。

  人盡說,君家飛將,舊時英烈。

  襄陽城地勢較高,三面環水,一面靠山。

  北面、東面、南面皆被漢江環繞,西面則是萬山,西南面是峴山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頭十數個,易守難攻。

  南宋末期,正值如日中天的蒙古鐵騎,整整打了六年,才得以攻陷襄陽。

  歷史上,但凡說起襄陽,總會連帶著,提起另外一個地名——樊城。

  樊城、襄陽,兩座城池,處於南陽盆地南端。

  樊城在北,襄陽在南。

  依峴山而峙,夾漢水而立,跨連荊豫,控扼南北。

  樊城,是襄陽北部的門戶重鎮。

  有樊城的襄陽,和沒有樊城的襄陽,是截然不同的兩面。

  正是因為有了樊城,襄陽的防守才是固若金湯。

  沒有了樊城,襄陽就成了孤城。

  樊城對於襄陽的重要性,張獻忠確實不太清楚。

  但是作為張獻忠軍師的許以顯和潘獨鰲兩人,卻是十分的清楚。

  因此在攻下襄陽之後的第三天,張獻忠便在許以顯和潘獨鰲的請求之下,兵發樊城。

  只不過,他們終究是晚來了一步。

  樊城南城城樓之上,陳望遠瞰著遠處的漢水正向南離去的船隻。

  南岸的襄陽城,巍峨而又高大,江水之上,百帆競渡。

  那離去的船隻,載著的正是不久之前在樊城之下碰壁的獻軍軍卒。

  對於襄陽的淪陷,陳望早有預料,在開封府內時,就一直在思考怎麼名正言順的南下湖廣。

  不過還沒有等到陳望想到藉口,楊嗣昌的讓他南下的軍令便已經是傳到了開封城內。

  得到了南下的軍令,陳望自然是不會推讓半分。

  無論是為了之後的戰略,還是為了保全南陽府和鄖陽府的城池田地,南下都是必然的事情。

  歷史上張獻忠在攻下了襄陽之後,首先便是北上進攻當時河南受災最輕的南陽府。

  藉助著開封之戰的影響,如今河南大部分的軍務都已經被陳望所接管,並且藉助著軍務的權力,開始著手在地方上加深影響。

  河南的西南部南陽府、河南府、汝州府三府,府內的私鹽生意,已經被陳望壟斷了七成。

  原本當地衛所、營鎮、關卡自設的稅關,抽取的稅款,在陳望接替了軍務之後,所有的稅款也自然而然的全部都進了陳望的錢袋之中。

  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陳望自然不能放任張獻忠北上。

  襄陽地理位置重要,想要使得張獻忠斷絕北上的道路,唯有佔住樊城,才能夠掌握一定的主動權。

  所以陳望一路快馬加鞭,終究是趕在了前一天的時間抵達樊城,擋住了後續張獻忠麾下軍隊的進攻。

  「楊嗣昌……」

  陳望目視著遠處隱藏在水霧之中的襄陽城,神色平靜。

  對於楊嗣昌的命運,陳望雖然早有預料。

  但是當真的收到了肯定的消息之時,陳望還是有些唏噓。

  不過,楊嗣昌的身死,讓陳望感到更多還是輕鬆。

  明末之時,南國徹底失控的節點,正是楊嗣昌的去任身死。

  雖然現在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總體的大局卻是仍然沒有相差太多。

  明廷的威信伴隨著連番的失利而逐漸丟失殆盡。

  多年的苛責,畸形的地位,使得武將紛紛離心離德。

  天災連綿,不見中止的信號。

  民變加劇,愈演愈烈。

  楊嗣昌之前種下的苦果,飲下的鴆酒,也終究將要釀成災難。

  山雨欲來風滿樓。

  楊嗣昌身死之後,南國的局勢即將徹底的走向崩壞。

  左良玉的事情,警醒了南國大半軍將的眼睛。

  亂世風雲起四方,有兵方是草頭王。

  數檄不至,朝廷竟不懲罰,反而還溫言寬慰,加餉加賞。

  南國眾將,已是離心離德……

  「總鎮,接下來,我們怎麼辦?」

  趙懷良站在陳望的身側,同樣看著遠方離去的船隻,問道。

  「怎麼辦?」

  陳望雙目微凝,抬起了頭,目光越過了寬闊的漢水,看向遠處的襄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