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474章 認清社會現實

    陳子貞用心給王文龍做事起來,事情辦的不僅快速而且漂亮。
 

    僅僅五天之後陳子貞就派人通知王文龍,馮從愆的秀才功名已經被奪了。
 

    朱元璋以來規定“科舉必由學校”,所謂學校指的是官方的府縣學。只是有秀才功名並不能參加選拔舉人的鄉試,只有府縣學中掛了名的秀才才有去考舉人的機會。這種府縣學中的秀才才能叫做生員。
 

    之所以叫做“生”,也是因為生員如同學生一樣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完成一些考核。
 

    生員吃著朝廷的補貼讀書,朝廷也會不斷檢查他們的功課,每三年由本省的學官監考,考一次科試,一次歲試,而且還有一種六等黜陟法,將秀才們的考試成績分為六等,前二等的才有機會參加鄉試,三等不能參加鄉試,四等需要打板子懲戒,五等降職逐出官學,六等就直接罷黜了秀才功名。
 

    本屆科試第一場考的就是馮從愆所在的江寧縣學。
 

    陳子貞早就囑咐手下看卷師爺先把馮從愆的卷子挑出來,馮從愆的八股文本來寫的也就一般,拿到卷子後,陳子貞輕而易舉便圈點出一堆毛病,然後“怒氣衝衝”命令馮從愆上前受訓。
 

    考慮到這事情傳到王文龍那裡還要讓他解氣,陳子貞把馮從愆訓了一頓後還讓役吏打了他二十大板,打到馮從愆有出氣沒進氣這才把馮從愆黜了頭巾。
 

    事實上陳子貞這樣做已經夠給面子了,作為學臺,他想要搞馮從愆,其實完全都用不到考試,只要查他的出勤考績就行。
 

    生員平時在府縣學校中有月課、季考。
 

    朱元璋時期定下此規定的時候科舉之風還不算興盛,私人書院也很少,府縣官學中是真能請來有水平的先生為普通生員上課的。
 

    但二百多年後府縣學校已經成為虛應故事的場所,到這裡上課不夠浪費時間,大多數人都不會來。
 

    但按照當年朱元璋的規定,生員凡是不應月課三次就要予以懲戒,終年不應課的便可黜之。
 

    這些陳腐而未廢止的法條到如今成為學官們用來拿捏生員的工具,如果陳子貞真想找某個秀才的麻煩,用這條規定就可直接奪了人家頭巾,學官們也不願意把這法條給廢除,只要有這些條款在,秀才們才會害怕討好學官。
 

    薛素素家。
 

    王文龍和沈宜修一同到來,薛素素的丫鬟為兩人倒茶時,臉上的笑容收也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