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389章 《上南臺書》

    正如張鼐一樣,許多江南讀書人看了中華文明入臺史都對東林黨棄臺的言論大加駁斥。
 

    而在福建,此時討論最熱烈的就是開海禁海的議題,這篇文章正得其時,引起的反響自然更大。
 

    漳州詔安縣,夏宏手拿著一卷文抄走進沈鈇的書房,笑道“繼揚你看看這是什麼”
 

    沈鈇接過他手中的文件,看了一眼,驚訝說道“是京城抄報行印的中華文明入臺史此文已經傳到京城了”
 

    此時各地的印書作坊使用的字體很不相同,京城的印書喜歡用較肥的宋體字,墨色黑中泛著些許微紅,這年代喜好藏書的人家一眼就看得出印刷品的產地。
 

    夏宏點頭“這是我京城中的朋友專門寄來的,王建陽這篇文章已經傳入京中,實在沒想到此文能夠流傳得如此之快繼揚,我們於此事之中也有一二功勞呀。”
 

    沈鈇也是大喜,捋著自己的白鬚點頭道“總算是不負八閩父老之望了。”
 

    沈鈇是萬曆二年的進士,當過九江知府、禮部主事,九年前告老還鄉。而夏宏則是潮州人,也是進士出生,曾經做過沈鈇老家詔安縣的縣令,且和沈鈇是多年好友。兩人都熟悉漳州的情況,是堅定的開海派。
 

    王文龍的中華文明入臺史在旬報發表之後,沈鈇就看中此文能成為開海派的立論根基,組織了漳州商戶將這篇文章印發,一口氣直接印了上萬份。
 

    這年頭和後世差不多,一篇爆款文章的傳播不僅是要靠文字寫的好,背後的推手也必不可少。
 

    福建的印書成本很低,加上有漳州商人的補貼,這些福建油墨快印的中華文明入臺史賣到江南,即使加上運輸成本一份價錢也不過五文錢。
 

    所以張鼐能夠在松江府這麼快就看到王文龍的文章,並不完全是因為這文章就有如此大的傳播能力,還有沈鈇他們出錢印刷降低成本的功勞。
 

    夏宏拿著京城送來的中華文明入臺史再次,讚歎說道“王建陽這篇文章寫的真是正當其時,以史料鋪排的文字也足夠犀利,可是幫了福建商人大忙了。”
 

    沈鈇對於王文龍的文章內容看的更加深入,評價說“王建陽此文列出的史料固然重要,然而我以為他文章中對於日後開發臺灣的建議才是恰到好處於臺灣島上設遊擊坐鎮,調兵員守備;與島上建立工廠,修造兵船,添置槍炮;大量移民從事生產以利兵民安居;吸納商民投資臺灣;設立專職官員,不僅守禦,還要負責經營臺島商人往來事宜我覺得這些觀念比之講述臺灣歷史還更為有價值。”
 

    夏宏卻道“這篇文章寫的好不錯,可他的這幾條建議我卻覺得未免有些冒進。”
 

    “王建陽要往臺灣島上派兩千士兵,這可是福建海防重鎮的體量了。福建沿海的海防可以防止倭寇侵入福建腹地,可那臺灣島上不過是幾萬移民,卻要用兩千兵去保護他們豈非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