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71章 姜維是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大將,為何後期沒什麼作為?(第2頁)

 姜維作為降將,儘管得到諸葛亮的青睞和培養,並被視為其繼承人,但他的身份使得他在處理荊州、益州兩派關係時面臨挑戰。費禕是蜀漢的重要大臣,雖與姜維共同執掌尚書事,但他對於姜維頻繁北伐的戰略並不完全贊同,認為應當保境安民,避免過度消耗國力。這種分歧導致姜維在實施對外擴張策略時受到了一定的牽制,其行動自由度受到限制,無法全力以赴地進行北伐。

 另一方面,劉禪作為君主,在後期執政能力明顯下滑,不僅未能有效平衡內外部的政治力量,還因聽信宦官黃皓等佞臣的讒言,進一步加劇了朝政的混亂。黃皓等人干預朝政,甚至影響到前線戰事的決策與後勤支持,這無疑削弱了姜維在前線的戰鬥力和應變能力。前後方信息溝通不暢、資源調配不當等問題頻發,使得姜維即便在戰場上取得局部優勢,也無法轉化為決定性的戰略成果,反而因為內耗不斷而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四、地緣戰略的侷限與對手的應對

 蜀漢的地理位置獨特,位於四川盆地,四周高山峻嶺環繞,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其在戰略上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然而,這也意味著出川作戰時,蜀軍必須克服地理上的巨大挑戰。姜維多次率軍北伐,試圖通過秦嶺、大巴山等險要關隘向曹魏發起進攻,但這種地形對行軍速度和後勤補給構成了極大限制。

 面對這樣的困境,姜維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運用奇襲、誘敵深入等多種戰術,卻無法徹底突破魏國堅固的防線和名將們的靈活應對。鄧艾、鍾會等魏國將領不僅擁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更是在不斷的軍事改革中提高了魏軍的整體實力與應變能力。鄧艾深諳地理形勢,採取了諸如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腹地等大膽而新穎的戰略行動;而鍾會在政治與軍事謀略方面同樣出色,對於姜維的攻勢能夠迅速做出有效調整。

 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鄧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翻越陰平棧道,成功繞過蜀漢防線,直接威脅到成都,導致劉禪不戰而降。與此同時,鍾會也在正面戰場上牽制住姜維主力,兩路夾擊之下,蜀漢再無回天之力。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現了魏國軍事改革帶來的成效以及強將們精準的戰略部署,最終促成了蜀漢的滅亡。這段歷史深刻揭示了地理因素、軍事改革及名將策略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