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71章 姜維是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大將,為何後期沒什麼作為?

一、引言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其深思熟慮的戰略眼光和知人善任的智慧著稱。他精心培養並委以重任的弟子姜維,在其去世後接過北伐大旗,然而在蜀漢後期卻屢遭挫敗,甚至被形容為“不堪一擊”。這一轉變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涉及到軍事實力對比、內部政治矛盾、地理條件限制以及個人決策等多個層面。

 二、繼承者之重壓:國力衰微下的北伐困局

 自劉備在猇亭之戰遭受慘敗後,蜀漢的國力遭遇了不可逆轉的重大打擊。這場戰爭不僅使蜀漢喪失了大量精銳部隊,而且導致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徹底落入東吳之手,使得蜀漢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糧食產區和軍事基地,進而影響到國家整體實力的均衡。

 姜維接手北伐大任時,面對的是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相對稀少、軍事力量較弱的蜀漢。曹魏在繼承了強大的魏國基礎之上,通過勵精圖治,不斷加強內部建設與整合,兵力雄厚,經濟發展穩定,國力日漸增強。相比之下,蜀漢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有限,且長期處在戰爭狀態中,無法像曹魏那樣有效進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姜維儘管智勇雙全,在軍事上確有獨到之處,他多次運用奇襲戰術取得局部勝利,如初期以游擊戰牽制敵軍,憑藉對地形的熟悉和靈活多變的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頻繁的北伐行動對於蜀漢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積極主動的軍事策略試圖打破被動防守的局面,尋求統一中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連年的征戰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兵員損耗嚴重,青壯年勞動力被大量徵召入伍,農田荒蕪,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由於國力懸殊,每次北伐即便小勝,也無法轉化為決定性的戰略優勢。相反,每一次的進攻都會引發曹魏更猛烈的反擊,而蜀漢由於缺乏足夠的後備力量和資源來彌補損失,只能疲於應對,逐步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因此,雖然姜維的個人能力和忠誠值得稱道,但受限於客觀條件,其後期的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國力的衰竭,最終無力迴天。

 三、內政紛爭與政治掣肘

 在蜀漢後期,內部政治格局的動盪與矛盾對姜維的軍事行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源自荊州和益州兩大集團間的衝突尤為顯著。荊州派系以劉備早年從荊州帶來的文臣武將為主,他們多為劉備早期創業的核心力量;而益州派則代表了當地土生土長或長期在當地任職的勢力,他們在劉備入主益州後逐漸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