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糯香藕餅的林妹妹 作品

第110章 郭教授的講座(第2頁)

 在中國,單獨的少年心理學的研究還不多,大多結合在兒童心理學或青年心理學中。有些研究青少年生理發育的學者,更多地著眼於少年期是性機能開始的時期,並稱這一時期為青春期。”

 有一名同學聽到郭教授說的內容趕緊開口問道:“教授,您剛才說的怎麼都是一些兒童還有初中生的心理知識啊?我們現在都已經是高中的學生了啊?還有為什麼我們中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會這麼少呢?”

 郭教授聽了對方的提問後回答道:“你的問題提得很好,大家有沒有發覺其實在少年時期大家受到的影響會很大,少年的社會化過程是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的,但是主要的影響來自父母、同伴以及學校。首先,就父母對少年社會化的影響而言,它的作用是最明顯最主要的。由於少年經常地接觸到父母的言行,這種長期的緊密的聯繫使得父母的影響超過了其他方面。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而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是他們先用畫筆在我們這張白紙上進行作畫,父母對少年社會化的影響是通過他們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起作用的。研究資料表明:對子女表示無條件的愛的父母,幫助少年發展了積極的恰當的與他人的關係,培養了對他們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積極的自尊。而表示拒絕和敵意的父母則會導致少年在學習、智力、同伴關係、與成人的關係等方面的困難,會導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少年社會化之間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少年對父母的教養方式的看法。研究資料表明:較為積極的自我概念與少年認為其父母比較接受他們,很少使用心理控制、以及父親很少嚴格控制有關。少年感到被接受、有人需要以及感到一定程度的獨立對於其自我價值感和積極的自我概念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父母對於少年社會化的影響主要在價值觀和獨立觀念方面。這當中可能蘊含著衝突。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間在價值觀、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那麼這種衝突就較為平緩,雙方可以發展一種相對和諧的社會關係。否則,就可能產生“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