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海觀音 作品

第83章 在商言商:運十下馬的真正原因(第2頁)



    徐華盛的話,讓所有人都深吸一口氣。



    “可以說,西方國家是一邊摔飛機,一邊總結經驗,一邊制定了規則,而這樣的規則還在不斷的更新,而且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細緻。這也就導致了民航科技的准入門檻越來越高。不向這個規則發起衝擊,就算是運十造出來,大家覺得,運十能投入運營嗎?”



    這句話,讓所有人沉默了起來。



    “雖然標準是可以借鑑的,我們可以直接借鑑國外的標準。但是飛機是否符合標準,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和試飛。各位,這樣的標準在我們的運十的研發過程是否成熟了呢?我們運十的飛行參數有沒有用採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精確可靠的測量方式呢?我們的試飛方式和技術,是否撐得起這架飛機?我們的材料是否完全合格?再說簡單通俗一點,你們誰敢保證,我們製造的運十,在天空飛的時候,能夠百分之百保證我們乘客的安全?”



    當這句話一出,所有人沉默了。



    聽了徐華盛的話,再想想整個運十研究階段發生的問題,此刻他們沒有人出聲,因為他們不敢保證。



    是的,運十是飛起來了,而且飛了好幾次。



    但是飛幾次安全,飛幾十次幾百次還會安全嗎?他們是研發人員,他們最清楚運十是什麼樣子。



    別看飛機飛起來了,但是問題還是很多的。有些材料不過關,有些數據並不精準,甚至有些適航測試的數據都不知道怎麼測量。



    所以,這架飛機就算造出來,也沒有航空公司願意買,除非用行政手段,否則沒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願意冒這個風險。



    而運十是一架民航客機,一架註定沒人買的飛機,站在商業角度來看,不下馬還等著什麼呢。



    “所以各位,如果我們不能向適航標準發起衝擊,不能突破適航技術,我們的民航大飛機,永遠只能被適航枷鎖鎖在裡面不能動彈。就算造出來大飛機,達不到這個標準,航空公司也不會買的。更何況,適航標準不僅僅是一道挑戰,還是一道西方國家封鎖我們的武器,我們的民航客機想要拿到他們的適航證,難度登天。所以,民航大飛機,有時候不僅僅是飛機的問題,而我國的適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