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 作品

第310章 又當又立


 第310章又當又立

 赤瑪洛話說的非常漂亮,臉上帶著梨渦淺笑,相比中原的大家閨秀或是小家碧玉,赤瑪洛這高原女子別有風味,尤其是她帶著幾分崇拜的眼神,讓陳青兕都不免多看幾眼。

 但陳青兕是知道前面這位女人的厲害,這是一個完全不會輸武皇后的女子。

 他才不信這樣的女人會因為幾句詩文,對一個男子露出如此神情。

 對方越是這樣,越意味著有所圖謀,他可不想跟郭待封一樣,成為達成自己目的的工具。

 陳青兕很客氣的說道:“在下詩文能受赤瑪洛娘子這般褒獎,與有榮焉。餘別無所長,唯獨詩文尚可。赤瑪洛娘子有不解之處,儘管說來。”

 他真就當赤瑪洛是自己的小迷妹,要跟他探討詩文。

 赤瑪洛顯然是有所準備,說道:“在下最愛先生所作之《黃鶴樓》,對於其中佳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有些不解。陳侍郎少年俊傑,當時陳侍郎率一縣之眾,面對風雪,救三縣百姓於水火,得天子看中,召入京師,正是志得意滿之時。理當若侍郎的那首《大鵬志》一般,意氣風發,扶搖直上九萬里。何故出現思愁之意?”

 陳青兕嘀咕了一句,“正確答案得問人家崔顥……”

 不過他自己也有答案,這個答案還不是他自己想的。

 隨著《黃鶴樓》大火,天下士人逐字逐句地推敲整首詩句的結構與含義,對於裡面的“愁”字,也有千奇百怪的解釋。

 其中呼聲最高的就是離別之愁。

 陳青兕在江南生活了二十餘年,那裡有太多值得思念之處:有啟蒙的恩師,有知己親朋,更是恩大於天的父母埋骨之所。

 奉詔入京,背井離鄉,固然有著大機緣,可身為至孝之人,別離故土,難免愁思。

 這是陳先生,重情重義的體現。

 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行為,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在特別人眼中就是飽含各種深意,他們會發揮自己的腦洞想象,作出各種自我的理解解釋,還恰有其事。

 陳青兕本有自己的一番說詞,但發現自己的說詞好像沒有世人理解的那麼好,果斷採用了世人幫著找好的理由。

 “江南乃我故土,山川秀麗蒼茫,煙波浩渺婉轉。自知事以後,一切點滴記憶都發生在那片土地上。尤以家鄉義興為最,家中祖宅隨處有著母親忙碌的記憶,田地裡會出現父親佝僂的身影。突獲聖恩,固然是受寵若驚,卻也滿心不捨與彷徨。當時登臨黃鶴樓,見周邊景物,忽然心有感觸。”

 他說起瞎話來也是不打草稿,一套跟著一套。

 赤瑪洛聽的也尤為認真,好像真是來請教解惑的一樣。

 這聽極緣由,她讚美道:“唯有至情至性的陳侍郎,才能寫出這般美妙的詩句。”

 她頓了頓道:“其實在下的家鄉也很美,可我們吐蕃上下卻沒有一人能夠寫出這樣美的字句。”

 陳青兕認同她的說法,華夏的大好山河,每一處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美,有的地方擁有歷史的厚重,有的地方山清水秀擁有山水之美,有的是科技之城,時代的景象,各有千秋,就沒有不美的。

 青藏高原自是如此。

 不過他說道:“只要你們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我儒家文化,從啟蒙開始,培育人才,終究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才子。”

 不管赤瑪洛聽不聽得進去,陳青兕極力推行他們漢人的文化。

 只有真正做到文化的統一,才能便於未來的融合。

 如果最基本的文化都做不到統一,即便武力征服,也無濟於事。

 赤瑪洛長嘆一聲:“贊普又何嘗沒有此心?”

 陳青兕心中一動,問道:“你們贊普已經到了親政的年紀了吧。”

 吐蕃若從松贊干布開始計算,現在的芒松芒贊贊普就是吐蕃的第二任君主。他是松贊干布的孫子,他的父親共日共贊是松贊干布的唯一兒子,但十八歲就死了,松贊干布也在同年去死。芒松芒贊也是共日共贊唯一的兒子,那時候他才三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