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

    劉同知來沂州上任,比吳相公早幾個月,他人已到不惑之年,身量消瘦,身穿寶藍色綢杭直裰,他的正頭娘子齊氏,與馮氏沒差幾歲,這就是人常說的老夫少妻。
 

    兩家女眷,走動的勤,前面馮氏過生辰,還給齊氏送了帖,當時在屋裡吃席,齊氏就坐在馮氏左邊席首的位子上。
 

    向來左為貴,右為輕,沂州的官老爺,按官位排,吳相公的知州,在沂州是最大的,其次便要數同知,再往下便是通判。
 

    劉同知熬到不惑之年,才當上下州的同知,由此可見,吳相公的時運有多好,在三十多歲這個年紀,當上了知州,這種事並不多見。
 

    官場上的升遷,政績佔一部分,鑽營佔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就是時運,時運不濟,又無相好的同窗恩師提攜,就只能在底下慢慢熬。
 

    北宋官員,以頭上簪花為雅事,要是在汴梁做京官,官家還會給偏愛的官員賜花戴,到了夏日,賜冰,賜赤豆沙飲子,地方上進貢來的果子,做衣裳的好料子。
 

    就連官員家的女眷,都跟著佔便宜,因為官家愛屋及烏,會賜給她們梅花香露,花翠冠子,宮扇絹燈。
 

    今日劉同知來吳家,是為三姑娘說媒一事,故而頭上簪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藥,簪在青色綢子做就的幞頭旁,風流豔麗。
 

    平日裡,他私下也簪花,像什麼芙蓉花,菊花,蘭花,茉莉花,海棠花,石榴花,雞冠子花,牡丹花一年四季,按節氣簪花。
 

    不止官員簪花,沂州城內的大街上,瓦舍酒樓裡,多的是膏粱子弟簪花,簪的比姐兒都俏,還有市井挑著扁擔賣花的老翁,頭上戴著小帽,帽條子上繫了花,垂在兩旁,走起路來,花子隨著帽條一上一下地擺動。
 

    馮氏前日就從吳相公口中知曉了今日劉同知會登門來為次女說媒,一早就把待客的中堂布置了出來。
 

    此時剛八月初,天依舊燥熱,馮氏還在中堂擺了一盆冰,又交代灶房做桌席面備著,中午吳相公要留劉同知在家裡用飯。
 

    中堂左邊有個耳房,擺了一張屏風隔了起來,馮氏躲在耳房裡聽他們說話。
 

    劉同知為官多年,官場上的同僚多,為三姑娘說的是臨安府府公的第三子,他當年在對方手下做通判,倆人私交甚好,對方也有意,他這才來吳家保媒。
 

    這是一樁好媒,比前幾日的通判,知州人家,還要強上幾分,吳相公連忙問臨安府的情況,年齡幾何,是否有功名在身,生母可是正頭大娘子,母族是何人家。
 

    為女擇婿,擇的不僅是郎君這個人,還有他的宗族親戚,也有不在意這些的,就像馮氏的父親,當初吳相公去汴梁參加科考,還未發榜,馮家就留意到了他。
 

    不僅把馮氏嫁與他,還陪贈了許多嫁資,馮氏的姐姐和元娘一樣,都是自幼訂下的婚事。
 

    在北宋,男不愁娶,女卻愁嫁,嫁妝攀比之風是一回事,有的是尋不到好郎君,又不願將就,便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