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根 作品

32.千古一帝 書同文,度同衡!(第2頁)

 

    秦始皇廢除六國貨幣,定立統一的標準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還規定國家統一鑄幣,嚴禁私人鑄幣。
 

    六國遺貴暴君
 

    在這次更換貨幣過程中,他們的資產大大縮水,自然看不慣這一政策。
 

    但天下的百姓卻很高興,尤其是那些經常走街串巷的商人,他們切實感受到了方便。
 

    同樣,當時的度量衡也是不一樣的,這非常不利於全國統治,譬如收稅之時就遇到了麻煩,六國的度量衡與秦國不同,收稅時,用哪個作為標準呢。因此,統一度量衡是刻不容緩之事。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這些制度沿用千年而不衰。
 

    秦國基層官吏天幕所言甚是,他們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收稅之時秦國的度量衡與六國不同,收多收少都不對。地方豪強振臂一呼就給朝廷冠上了強徵暴斂的名號,以至於各地百姓對朝廷的誤會越來越深,他們的工作越來越不好開展。
 

    六國百姓也在聽著天幕之言,之前說的那些兩國交戰、國家政策等離他們太遠,他們左耳進右耳出,根本理解不了,也不求甚解。
 

    現在說的卻是與他們自身利益相關的事,每個人都放下了手頭的活計,專心的聽著天幕所言。
 

    原來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是為我們好,比起那些壓迫他們的貴人的話,他們更願意相信天幕。
 

    一時之間,六國百姓對大秦的敵視越來越少。
 

    統一文字我們在“文字起源”中說過,殷商以來官方文字都是金文,它們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謀求獨立,各國的文字經過歷代演化,在字形上存在著一些差異。
 

    天幕顯示出來的是金文和七國文字中的“馬”,天幕下的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區別,有的多一筆,有的少一筆,有的變彎為直。
 

    六國遺貴暴秦斷我文化傳承,不就是想讓我們只知秦文嗎若是讓暴秦得逞,幾代之後,誰還記得六國
 

    天幕為虎作倀,吾等不恥
 

    統一文字有沒有必要呢當然有必要。中國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除了上層貴族有統一的雅言,地方上卻有著各不相同的方言,若是各地文字也不盡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如何交流。
 

    對比一下如今的歐洲,一出國就變文盲,想去哪裡都得請翻譯。這種狀況嚴重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當時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評論區
 

    “先秦類似於中世紀的歐洲,各國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教會則是以拉丁語為主。他們認為只有能熟練地運用拉丁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有權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