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寫小說 作品

第116章 詔安的前提是一場勝利

當崇禎說出詔安流賊四個字後,滿朝文武支支吾吾無一人敢言。

 範景文在心裡嘀咕:“如果詔安能解決問題,大明朝早就沒有流賊了。”

 崇禎七年車廂峽之戰。

 明軍本已經把高迎祥、李自成、張妙手、張獻忠等人圍困在峽谷之中。

 時任四省總督的陳奇瑜相信了對方的投誠,在得到崇禎的批准後,這些人全被官軍接納。

 流賊得到休整之後,再次復叛。

 有史料記載:流賊與奇瑜兵揖讓酣飲,易馬而乘,抵足而眠。賊之無衣甲者皆整矣,無弓矢者皆礪矣,數日不食者皆飽腹矣。

 這些話不一定真實,畢竟明朝文官的筆桿子是殺人的利器,就算陳奇瑜再蠢,也不會讓官軍與他們抵足而眠。

 其實這也不能怪崇禎的決策,畢竟後人都有上帝視角。

 首先,在當時的崇禎和朝廷眼裡,這些人本質上還是大明的老百姓,只不過是吃不飽肚子一時造反。所以只要能投誠,朝廷就會接納。

 其次,官軍欠餉嚴重不願意打仗,聽到對方願意投降後,從下而上表示支持。

 最後,此時的李張不成氣候,朝廷沒把他們放在心上。

 是否復叛倒是其次,關鍵是詔安誰?

 現在流賊有兩股勢力,分別是李自成和張獻忠。

 詔安李自成?

 他先是毀了朱家的祖墳,隨後在陝西稱帝,圍困北京之後又將附近的皇陵建築焚燬。

 現在兵敗退守宣府,誰敢詔安?

 張獻忠?

 他剛殺了楚王,如何詔安?

 況且這是皇帝一廂情願的想法,就算朝廷同意,此二人也不一定會接受詔安。

 內閣首輔李邦華對崇禎的觀點表示懷疑,他拱手道:“不知陛下要聯合誰對抗建奴?”

 “張獻忠!”崇禎緩緩開口,說出了這三個字。

 “用合縱連橫之策讓張獻忠牽制李自成,我軍則與建奴兵鋒相對!只要在關內擊敗建奴一次,兩年之內他們定不敢再次入關劫掠。”

 朝堂上靜悄悄的,沒有聲音。

 京師被圍了這麼久,他們對於南邊的戰況一無所知。別說張獻忠,就是官軍的位置他們也都把握不住了。

 李邦華見無人說話,只能再次開口打破僵局:“陛下...就算張獻忠願意接受詔安,他也不會出兵攻打李自成。他接受詔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休整,趁機復叛!如果這麼做的話完全等於養寇自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