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423章 郯子來朝:郯子是如何介紹古代官學文化的?

當然,此時的孔丘與曾點的關係算是亦師亦友,互相之間彼此欣賞,在很多問題上往往意見一致。

 一開始的講學,孔子是開放式的。只要想聽他講學,誰都可以去聽。這就是傳道。

 聽孔丘講的有道理,就多聽幾回。多聽了幾回後,就選擇拜孔丘為師。

 有了學生,孔丘就不單單是僅僅講學了。

 他對自己看重的學生,總是毫無保留地將相關知識傾囊而授,這就是授業。

 此外,還要把大量的精力用於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上,這就是解惑。

 傳道,授業,解惑,這便是師者。

 孔丘成了老師,他淵博的知識讓人們對他越來越尊敬,人們開始尊稱他為孔子。

 子,並非是兒子、公子的子,而是那個時候對人的尊稱。

 春秋時期,人們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尊稱為子,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晏子、管子等等。

 孔子一開始的學生並不多,但聽眾不少。

 孔子並不著急,他著急的是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高。所以,只要有機會,孔丘就虛心向人求教。

 這一次,孔子決定去拜訪一個人,一個外國人,郯國國君郯子。

 孔子以前認識郯子?

 不不不,孔子聽說郯子在國君面前講了一番關於鳥官的理論後,對郯子非常神往,他決定就相關知識向郯子請教。

 郯子這種東夷性質的諸侯,居然還有高深莫測的理論知識?

 原來,公元前525年秋,郯國國君郯子赴魯國朝見,魯昭公依禮安排了酒宴接待。大家一邊喝著酒,一邊交流著國際時勢。

 魯國執政上卿叔孫婼突然問郯子:“婼聽說,少皞氏一直以來是以鳥為官名,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魯國大興禮儀文化學習之風后,執政上卿叔孫婼也孜孜不倦地認真學習,當他在讀有關史料時,發現遠古少皞氏少部落所任命的官員,一律以鳥為官名,非常感興趣。

 但翻遍了魯國國家圖書館,也沒找到更具體的相關知識,此時見郯國國君郯子來魯國,就請教郯子。

 之所以要請教郯子,那是因為郯國的祖上,正是少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