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24章 瘋狂作死


 “妹子,俺將你留這裡了,下次俺再來,就是俺來陪你的時候了……”

 昏暗的地下石室中,當朱棣雙手扶著徐皇后梓宮說完這句話,他便抬手擦了擦自己的眼淚,深吸一口氣後,轉身走出了石室。

 通過長長的墓道,待他徹底走出的時候,綠意盎然的天壽山也出現在了他們視野中。

 神道、明樓配合四周的樹木,讓整個天壽山看起來比南京的紫金山好上了太多。

 雖說紫金山從洪武十四年開始植樹,並設置孝陵衛守護紫金山,防止百姓砍伐孝陵樹木。

 但由於紫金山種植的樹木,多以成長較慢的名貴樹木,因此即便已經過去三十年,紫金山的樹木也不算茂盛,遠不如後世。

 不過相比較紫金山,天壽山就好很多了。

 原本北直隸就人口稀少,即便需要樹木作為柴火,但所需的數量也不大,而且天壽山四周人煙稀少,砍伐樹木的還不算多。

 除此之外,從北京城營造開始,朱高煦便下令讓人植樹,並在北方教令禁止砍伐天壽山一帶樹木,因此天壽山的綠化依舊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

 安葬在這樣的地方,相信徐皇后知道後也會十分高興的。

 “陛下……”

 陪伴朱棣多年的王彥站在明樓前開口作揖,朱棣頷首回應,隨後帶著王彥他們走出了天壽山。

 翌日,他們在午時前趕回了北京城,而此時北京城北的安定門外已經聚集了數萬大軍和十萬民夫的龐大隊伍。

 部分民夫們正在領工錢解散,這樣的現象是由於朱高煦制定的徵募民夫規矩所致。

 除邊疆地區,內地的民夫徵募距離不得超過一千里,而北征大軍軍中許多民夫都是在曲阜一帶徵募的,協助軍隊抵達北京便是他們這趟行程的終點。

 二十文一日的工錢,讓許多領到工錢的民夫喜笑顏開。

 他們揣著工錢笑呵呵的進入了安定門,準備在北京揮霍一部分,然後再帶著大部分回家。

 當然,也有許多民夫不願意就此返回曲阜,自發報名要繼續下去,而對於這部分,軍中書吏欣然接受。

 這次北征大軍的北上路線依舊是走大寧,不過抵達全寧衛後,他們就需要面對五百多里的無人區,然後才能抵達白城衛。

 到了白城衛後,當地便會補充兩萬民夫協助軍隊繼續北上,而後在泰寧、鶴城為陸陸續續補充四萬民夫,直到大軍抵達鎮虜衛。

 除了漠東的民夫,渤海和遼東征募的輔兵數量也高達十二萬。

 也就是說,整個關外能湊出十八萬民夫,而關內只需要抽調十二萬。

 為了徵募十二萬民夫,朱棣這才在北京耽擱了近半個月。

 不過就城外那熱鬧的情況來看,十二萬民夫大概已經湊足,這讓返回北京的朱棣十分滿意。

 他騎馬抖動韁繩,在上千騎兵的拱衛下進入安定門。

 穿過甬道,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統一規劃建設的院落,以及臨街的五層中式高樓。

 這些高樓並非傳統的木質建築,而是採用生鐵、混凝土修建的仿中式高樓。

 這些高樓除了飛簷、盔頂和延伸出來的重簷斗拱採用了木質結構外,主體結構依舊是生鐵混凝土。

 當然,除了臨街可以作為商品的房屋是修建五層並使用生鐵混凝土外,其餘民居基本都是混凝土與磚頭、瓦片建築而出。

 這樣的建築自然不可能有南京那般古色古香,但卻是日後必須要走的趨勢。

 如果採用南京的方式建造北京城,那北部燕山不知道會有多少樹林遭遇砍伐,這可不符合朱高煦植樹造林,防範風沙的想法。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北京,已經多次被風沙入侵,因此朱高煦才會下達天壽山一帶禁伐的教令。

 當然,禁伐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百姓也不想砍樹,但房屋、柴火都需要木頭,砍樹是不得已而為之。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解決這些問題。

 房屋可以用混凝土修建,不僅節約了木頭,還節約了糧食。

 至於柴火,則是可以開採山西和北直隸的煤礦,將煤炭價格打到比木柴價格還低,那木柴便會從生活必需品,變成可平替的產品。

 後世的大部分樹林,也都是在電力、煤氣、煤炭相繼進入百姓家中之後,才開始安全生長起來的。

 如果沒有電力、煤氣和煤炭,那許多樹林都會消失。

 “北京倒是熱鬧,現在有多少百姓了?”

 騎馬走在北京城街頭那水泥路上,朱棣詢問身旁身騎戰馬的王彥,王彥也回稟道:

 “奴婢前些日子詢問了行部尚書郭驥,他說當下北直隸有三百零七萬六千餘口人,但大多都是生活在南邊,順天府口數有三十七萬三千餘,其中北京城內便有二十萬餘口。”

 “北京內城足夠生活五十萬百姓,後續若是人口增長,還可以在南邊開修外城,反正現在有了混凝土,修建城牆倒也不耗費什麼糧食。”


 使用糯米灰漿固然堅固,但畢竟浪費糧食。

 相比較之下,水泥的配方在不斷完善,強度也在不斷增加,耗費也不如糯米灰漿,可存儲的時間更長,更容易儲存。

 因此,水泥大規模生產後,使用它作為建築材料,比糯米灰漿要更便捷便宜。

 “才二十萬人就這樣熱鬧了,看樣子日後的北京不會比南京差。”

 朱棣驕傲點頭,唯有遷都北京,才不會讓江南獲得政治、經濟雙重中心的優越。

 遷都北京,本質上就是分割江南因政治中心而獲得的投入,將這份投入轉而投入北方。

 不僅如此,遷都之後,江南許多官員也將跟隨朝廷遷居,這能為北直隸帶來數十萬的人口。

 唯一的糧食問題,也因為東北的開發而被減輕,並且朱棣也聽說了東洲作物運抵南京的消息。

 “那些東洲作物,老二具體是怎麼說的?”

 朱棣詢問王彥,王彥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殿下說,太學正在對土豆、玉米、番薯等作物進行培育。”

 “只要能挑選出良種並培育,然後從渤海開始推廣,那東北的數以千萬畝耕地就能得到使用,西南的山區更是如此。”

 “不過這個培育良種的過程興許需要幾年,至於推廣更是以十年計數。”

 王彥說完,朱棣滿意捋了捋自己的大鬍子:“南邊有老二在,我還是比較放心的。”

 “你讓紀綱和陳瑛繼續,凡是有誰敢彈劾遷都的事情,都給我好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