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420章 壩上江南


 “噼裡啪啦——”

 清晨,隨著爆竹聲喚醒了整片天地,大明朝的新年如期而至。

 相較於中原與江南的熱鬧,一些鮮有漢人足跡的地方,也開始以漢家習俗過起了新年。

 西江,此地位於雲南西陲,坐落在幹崖府前往蠻莫縣中間的河谷中。

 它曾經的名字叫做古剌寨,生活著數百名泰族白衣。

 不過隨著明軍平定刀幹孟結束,這裡的數百名泰族白衣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明直轄的百姓。

 作為雲南通往緬中平原的必經之地,這裡被幹崖宣慰使王瑄用心經營,逐漸繁榮起來。

 那些遭受流放的靖難罪臣,便有不少人被流放此地,成為當地百姓。

 正因如此,在他們這群文縐縐的罪民到來後,古剌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江。

 西江雖然只是一個集鎮,可大明在這裡投入的資源並不少,許多白衣也都被招撫到這裡生活居住。

 數千西江百姓中,有大半是靖難被髮配到此地的漢人,剩下的則是白衣和其它民族。

 正因有了這些多種多樣的民族,西江的建築風格也顯得多姿多彩,並在融合漢人及各種民族建築風格後,形成了獨屬當地的建築風格。

 西江集鎮那白牆黛瓦、飛簷翹角的建築風格,既有中原建築的古樸,又有邊陲的民族特色。

 往集鎮外眺望,曾經作為戰場的數萬畝樹叢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農田。

 農田還未種植什麼作物,不然綠油油一片看去,想來是十分悅目的。

 “應有夢,勿忘鄉,流連……”

 好似江南的詩詞韻味突然出現,在山林四周傳播開來。

 山下的水泥路上,幾名漢人打扮,皮膚黝黑的少年人聞聲看去,卻見不遠處的半山佛寺烏泱泱一群儒生,此刻正在吟詩作對,討論著與新年無關的內容。

 “江淮你看看,這些人又開始了,都來到這邊那麼多年了,還想著回去啊?”

 水泥路上雙手抱胸的少年忍不住吐槽,站在他一旁,略有幾分秀氣的少年則是看向佛寺,輕笑道:

 “高觀,你之前從蠻允遷過來的時候也尋死覓活的,蠻允到這裡二百里都不曾有,這群江南人遷徙而來,離家數千裡,想家也正常。”

 兩名少年雖然漢人打扮,但略帶口音的官話卻暴露了他們少民的身份。

 不過在這大明西南邊陲之地,各家各戶都自稱大明百姓,倒沒有特別強調民族的情況。

 這樣的現象,是都指揮同知王瑄在早年間硬性要求的,但凡有人違反被檢舉,都會被懲處罰金,並且金額不少。

 長此以往,在過去近十年時間裡,鮮有人敢於觸犯這些規則。

 即便去年臘月,各地衙門宣佈解除禁令,但長時間的規則下,眾人已經不會去強調民族問題了。

 這樣的情況,加上王瑄對當地的官學開辦,使得大部分二代少民都獲得了讀書寫字的機會。

 因此類似高觀、江淮這樣的少民,也並不覺得自己和漢人有什麼區別。

 “新年正旦,不在家裡待著,跑去寺廟做和尚嗎?”

 高觀沒有理會江淮對自己的調侃,只是跟著調侃了一句寺廟上的那些人,便與江淮朝著西江鎮走去。

 堅固的水泥路寬二丈,一路從幹崖延伸到西江,再從西江延伸到蠻莫。

 不過通往蠻莫的道路崎嶇,因此這條從西江前往蠻莫的水泥官道從永樂五年開修,直至今日也沒有修通。

 “這西蠻官道,你說今年能修通嗎?”

 高觀轉身倒退行走,看著自己面前那條延伸至山林之中的水泥路,十分好奇。

 “不知道,不過我希望他修的久一點。”

 江淮看了一眼,略帶感嘆道:“有了這條路,我爹孃才能賺錢,我也不用幫忙種地了。”

 “可我聽說這條路才九十里,修那麼多年,早就該修通了。”高觀撇嘴。

 “好像是山裡的一些蠻子總是出來干擾,前些日子王都指揮同知不是才帶兵從鎮上經過嗎?”

 江淮解釋著,目光中也透露出一絲嚮往:“可惜當時在上課,不然我真想去看看。”

 “倒也是。”高觀也感嘆著,想法與江淮一樣。

 滇西幹崖、隴川等地政策與新政一模一樣,因此官學必須就讀,不管是漢民還是少民都是一條道理。

 倆少年雖然只有十四五歲,但他們七歲以前基本都在土司治下生活。

 雖然記憶已經十分模糊,可他們還是記得很清楚。

 當時的他們五六歲就得幫忙幹活,端茶遞水算是簡單的,甚至有的就得做飯,還必須得當少土司的跟班,穿的衣服就是一些破洞衣服,根本遮蔽不了身體。

 十歲以前光屁股那是很平常的,因為沒有布匹做成衣服穿。

 他們的父母天沒亮就得去幹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江淮模糊的記憶

中,似乎直到永樂三年王瑄率領軍隊攻破了他們的寨子,並把他們遷徙來西江後,他們的日子才稍微好過了一些。

 “對了,你家去年收繳了多少糧食?”

 高觀詢問江淮,江淮也詫異道:“怎麼了?”

 “我爹孃也要去給衙門打工,準備也把田地給出租給旁人種,我便問問你。”

 高觀解釋著原因,江淮聽後點頭道:“二十畝地,收了三千六百多斤,三老爹他家給了我家兩千斤,我家交了三百六十多斤田賦,留了一千六百多斤。”

 “那也夠吃了。”高觀若有所思的點了下頭。

 雖然只有十四五,但在這個時代,他們已經是家中的小主人了。

 江淮父母常年外出修西蠻官道,家裡只有他和他弟弟,因此租田,稱糧食,交稅等事情基本都是他自己動手。

 “你家有八口人,四十畝地,準備怎麼租?”

 江淮詢問高觀,而他們口中這些土地都是遷徙到西江後,明軍直接發放給他們的耕地。

 耕地由戰俘開墾,遷徙到西江的百姓,不論漢人還是少民,統一都是每人五畝。

 像高觀家那種八口人的家庭比較少,四十畝地幾乎讓全家人脫不開身去幹別的事情。

 到了農忙的時候,高觀父母還得去衙門請幾個戰俘來幫忙播種,秋收時候也一樣。

 “嗶嗶——”

 忽的,哨聲從不遠處響起,倆人連忙走到了官道的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