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99章 炮擊木骨都束


 “嗚嗚嗚——”

 五月初,當號角聲響起,一艘艘龐大的戰船開始收起船錨,向著南方行駛而去。

 海岸邊,一個簡易的碼頭上則是站滿了許多穿戴大明絲綢材質的阿拉伯長袍人。

 他們正在揮手與艦隊告別,而這裡,便是作為西小西洋三角貿易寶石集散地的阿丹城。

 這個時代的阿拉伯半島南端,基本都是以城邦的形式存在,並沒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

 因此面對大明的艦隊,他們都表現得十分恭敬,而率領艦隊的鄭和也不曾貪戀什麼,只是老實本分的進行了貿易。

 “這群中國人真傻,居然只用五箱寶石的價格就賣給了我們那麼多東西。”

 “是啊,以前最少要用七箱寶石才行。”

 “他們說幾年後他們還會再來,哈哈……真希望時間快一點!”

 碼頭上,阿丹國的君臣“嘲笑”著下西洋艦隊的貿易方式,而與此同時的寶船之上,陳瑄也流著口水打開了人頭大小的一個木箱子。

 箱子內,各類寶石閃閃發光,紅藍寶石絡繹不絕。

 “這群阿丹國的商人,也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這麼多寶石,這些寶石交給戶部,估計起碼能折色十萬貫吧!”

 “不止,這裡有五箱,起碼十八萬貫。”站在陳瑄一旁的鄭和輕笑,似乎認為自己賺大了。

 不過二百件瓷器與一千匹絲綢、生絹,以工部的成本價頂多就是一萬貫,而今卻被他們賣出了十八萬貫的天價,他們如何能不高興。

 “後面的那群商幫也賺了不少吧?”

 陳瑄戀戀不捨的放回箱子,同時瞥了一眼後方緊跟艦隊的各國與江南商幫商船。

 鄭和聞言瞥了一眼,不假思索的回應道:“他們的成本應該是我們的三倍,不過就剛才交易的情況來看,他們應該也賺了幾萬貫。”

 “這麼說,現在我們是徹底沒了商品了?”陳瑄有些牙疼,因為一路走來,他們從劉家港帶來的二百餘艘馬船商品已經出售得差不多了。

 “還有一些從波斯灣各城繳獲的商品,這些商品運往南邊販賣後,差不多可以讓我們在當地補給到崑崙角並返回。”

 鄭和拿出航海圖看了看,這航海圖上已經標註了諸多國家的國名,其中紅海之中便有天方(買家)、馬穆魯克、黑第兀皮亞(埃塞俄比亞)、訝德兒等國。

 由於物資不足,鄭和並沒有親自前往這些國家,而是派出了分艦隊與各國建立基本的交流,並沒有設置屬國館。

 他們剩下的物資,足夠他們航行到木骨都束(摩加迪沙)。

 抵達木骨都束後,一路向南還有竹步、幔巴薩、麻林地、紹納等國家。

 這些國家與其說是國家,不如說是一些較大的城邦。

 他們之間聯繫並不緊密,由木骨都束一直向南到崑崙角都有他們的存在。

 由於歷史上歐洲人對這些城邦採取了較為血腥的政策,導致許多人都以為埃塞俄比亞以南沒有什麼文明。

 其實不然,這些國家有自己的建築藝術和語言文化,只是因為戰火而消亡。

 仔細想想也正常,如果中非與南非沿海沒有城邦,那一些小部落如何能撐起新航線開闢後數以萬計的商人補給。

 正因為有這些大部落與城邦的存在,商船們才能從西歐安全航行近三萬裡海路,抵達木骨都束這東非最大的貿易城邦。

 朱高煦雖然對地理熟悉,但對這些國外歷史並不熟悉。

 因此面對未知的航道,鄭和選擇在忽魯謨斯派遣戰船搜尋情報,而今才獲得了較為詳細的東非各國地圖,並大概標記了各國人口的情況。

 這些國家從數萬人的木骨都束到數千人的紹納,能夠給艦隊提供的補給各不相同,就連飲食習慣也差距很大。

 如果無法適應,那艦隊將無法抵達崑崙角,更無法派出先遣隊前往東洲和北洲。

 “如果南邊無法支撐,到時候就讓崇明衛先返回忽魯謨斯,與東海衛一起護送千萬金銀錢幣返回錫蘭等待我們。”

 鄭和收起海圖並做出一番交代,陳瑄聞言也點頭表示同意。

 沙哈魯已經交付了錢幣與國書,因此鄭和他們才會出現在這裡,並將三十二城交還給了沙哈魯。

 之所以說要讓崇明衛率領船隊返回忽魯謨斯,與東海衛一起護送錢幣前往錫蘭,主要是因為鄭和他們在抵達崑崙角後,並不打算原路返回,而是在返回麻林地後,便直接跨越小西洋前往錫蘭與東海衛匯合。

 不過具體情況如何,還是得看看南邊的那些小城邦還能不能滿足當下他們這一萬兩千多人的遠洋艦隊補給。

 想到這裡,鄭和也眺望起了亞丁灣的海平面,直到日上三竿,他才與陳瑄返回了船室。

 此後十日,他們偶爾能在海岸邊見到一些小集鎮,但它們的體量太小,無法滿足艦隊的補給。

 艦隊只是略微購買,便將集鎮市面上的大部分瓜果蔬菜都購置一空。


鄭和在這裡僱傭了幾名懂得阿拉伯語和南邊斯瓦西里、紹納語的嚮導,隨後便繼續南下。

 半個月後,他們的艦隊成功抵達了木骨都束的北部海域,鄭和他們也久違露面的走上了甲板。

 “木骨都束國以什麼為貨幣?”

 鄭和詢問一名阿拉伯嚮導,而這嚮導則是擺手道:“只要是你們的貨幣,他們都會接受,他們也使用你們的貨幣。”

 “使用我們的貨幣?”鄭和有些詫異:“他們怎麼獲得我們貨幣的?”

 “商人帶來的。”嚮導解釋著,而鄭和也沒有多想。

 為了以防萬一,他便與嚮導瞭解一下木骨都束的情況。

 不過可惜,木骨都束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特產,因此前來此地行商的商人很少,便是鄭和他們找的這幾個嚮導都只是在七八年前的木骨都束居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