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332章 兀良哈末路


 “唏律律……”

 哈剌溫山脈東北一角的一處河谷之中,此時此刻卻聚集了近十萬人與數十萬的牧群。

 上萬頂獸皮帳篷被搭建在山坡上,帳篷外便是馬匹,而牧群在山坡下的河谷被放牧。

 這裡是阮裡河的中游,往上走就是哈剌溫山脈的北麓,往下走便能抵達惱溫江。

 這裡距離兀良哈禿山有近四百里,並且位於山麓之中。

 如果遭遇襲擊,可以立馬順著砍伐出來的道路橫穿哈剌溫山脈北部,抵達漠北東部的草原。

 不過對於脫魯忽察兒來說,這條路是最後的絕路,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走的。

 “術兒徹帶著部眾留在了南邊,他肯定是想把我們當成邀功的機會,所以所有馬匹都不能放到河谷。”

 “如果明軍來襲,老弱婦孺驅趕牧群往上游走,我們在這裡結營備敵。”

 站在山坡上,脫魯忽察兒帶著兩名萬戶和二十餘名千戶指揮著如何撤退,並給予了他們信心:

 “我們居高臨下,即便朱棣來了也不敢強攻我們。”

 “他們的補給從大寧出發,拉到這裡能帶來的兵馬已經很少了。”

 “可如果他們從肇州出兵呢?”一名萬戶詢問這個問題,脫魯忽察兒聽後卻搖頭道:

 “關外能種多少糧食?即便是當初朱高煦領兵奇襲,也不過才幾千兵馬罷了。”

 “即便大明國力強盛,可朱棣想要調兵來到這裡也並不容易。”

 脫魯忽察兒的這番話說服了眾人,畢竟他們都知道關外糧食耕種困難,並且產量不高。

 雖說渤海大力屯墾,但他們並不知道渤海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對渤海的認知依舊在五六年前。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孟章經營渤海期間,渤海騎兵多次出沒漠東,不斷襲擊一些中小部落,這才致使兀良哈遲遲無法恢復元氣。

 如今的他們,實力不足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如此,他們卻也不可能退去漠北,因為現在漠北的韃靼與瓦剌爭鬥還沒結束,現在貿然捲入爭鬥,很有可能會讓兀良哈諸部被蠶食,更不用說前往韃靼部的道路並不寬闊,十萬人想走並非那麼容易了。

 脫魯忽察兒本意是想要向朱棣投降,可現實是沒有幾個兀良哈貴族願意投降大明。

 朱高煦和朱棣這對父子殺死了太多的兀良哈人,尤其是朱高煦活埋兀良哈俘虜的事情更是讓諸部無法接受。

 因此面對朱棣的北征掃穴,他們只能一遷再遷,現在已經是遷無可遷了。

 “嗶嗶——”

 忽的,刺耳的哨聲從河谷下游傳來,所有人紛紛緊張起來。

 他們向下遊看去,只見數百名哨騎從下游往上游趕來,而這幾乎是兀良哈大半哨騎的數量。

 “明軍來了……”

 脫魯忽察兒的臉色鐵青,一些貴族聞言紛紛害怕起來。

 他們看著那隊哨騎中奔走出十餘騎兵,並順著山坡跑上來,

 當他們來到眾人面前,便翻身下馬,語氣緊張又帶著幾分恐懼:“明軍的主力在東南方向的四十里外出現,最少有兩萬人……”

 “兩萬人!”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由得將目光放到了脫魯忽察兒身上。

 隨著哈剌兀、阿札施裡等人的隕落,脫魯忽察兒成為了兀良哈諸部的主心骨。

 “婦孺驅趕牧群前往上游,派人把檑木和碎石準備好,另外讓婦孺一邊走一邊砍伐樹木,阻礙明軍追擊。”

 脫魯忽察兒也不好受,可現在的他不能亂,一旦他亂了,整個兀良哈諸部就會跟著動亂。

 見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脫魯忽察兒便拔高聲音:“怎麼?不願意撤退,要投降?”

 “不是……”貴族們連連搖頭,畢竟他們之中大部分人的子嗣都戰死在了雞西關、戰死在了大寧,他們與大明誓死不休。

 “投降絕無可能,那就打!”

 “打!!”

 脫魯忽察兒怒吼一聲,眾人紛紛跟隨,一時間喊打喊殺聲不斷在河谷迴響。

 在脫魯忽察兒的指揮下,六萬餘眾的老弱婦孺們開始驅趕牧群向上,只留下了山坡上不足三萬的男丁們。

 他們準備檑木和投石,準備效仿當初強攻雞西關時,朱高煦在哈達嶺西坡的操作。

 只是這裡不如哈達嶺的坡度大,他們也不是朱高煦,而朱棣更不是哈剌兀……

 “嗶嗶……嗶嗶……”

 翌日清晨,當哨聲此起彼伏的在哈達嶺河谷中響起,簡單休息了一夜的兀良哈男丁們紛紛起身。

 他們的年齡從十三歲到五十多歲不等,能披甲的只有一萬六千人,剩餘的一萬兩千餘人則是穿著簡單的獸皮衣。

 他們有兵器,但卻十分殘缺。

 清晨的河谷往往會出現大霧,這是脫魯忽察兒用來對付明軍火器的幫手,但他不確定大霧能維持多久。

 他站在一層層壘砌的碎石牆與壕溝中,張

望著四周那群十幾歲的小夥子,還有五十多歲的老拔都魯,心裡不知道作何感想。

 十年前的這個時候,他與哈剌兀、阿札施裡他們擁甲兵數萬,甚至連甲騎也能拉出一定數量,兀良哈在元明之間不斷反覆讓他們擁有了站起來的資本。

 可如今,那一切都煙消雲散,他們似乎過上了他們自己都難以想到的貧苦日子。

 “可汗如高高的太陽,我握著弓箭和長槍,旗子隨風在拍打聲響……”

 不知道是誰起的頭,一首《阿剌來》在呼麥聲中傳唱起來,就連脫魯忽察兒也忍不住跟著歌唱。

 那歌聲傳出了河谷,傳到了進入河谷的明軍耳邊。

 明軍之中的不少歸化蒙古人聽出了歌聲中的悲愴,一時間有些止步不前,反倒是孟章他們麾下的女真人與漢人不受影響,穩步前進。

 五十門野戰炮被一百匹挽馬拉拽,如此才能跟上大軍的行軍速度。

 三千炮手的挽馬馬鞍上架起了架子,有的放著火藥,有的放著石彈。

 因為北征距離太遠,明軍無法攜帶足夠多的彈藥補給,所以只能減少火炮數量,以此來提高炮擊次數。

 “他們如果願意投降,俺願意冊封脫魯忽察兒為世襲的衛指揮使。”

 馬背上,作為“知音天子”的朱棣也聽出了歌聲之中的悲愴,故而對王彥開口說著。

 王彥見狀,當即派遣百餘名蒙古騎兵攜帶著招降條件的書信先一步出發。

 他們抵達了山坡之下後,便用箭矢將書信射出,同時用蒙古話喊道:

 “大明汗願意接受你們投降,如果你們投降,過往所犯的事情既往不咎,臺吉們可以獲得世襲的官職。”

 “滾吧,漢人的獵犬!”

 一支箭矢從山坡上射下,幸虧那百戶官反應及時,用臂鎧護住了自己的臉,箭矢也被彈開。

 “走!”

 百戶官確定安全後,立馬調轉馬頭離開,而射箭的脫魯忽察兒也將弓箭遞給了旁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