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太子監國


 “嗚嗚嗚——”

 永樂三年三月初一,伴隨著龍舟啟航的號角聲響起。

 江東門碼頭上,一艘艘三千料的馬船漸漸駛離港口,而那些馬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兵卒和六部、六軍都督府及都察院的官員。

 碼頭邊上,朱高煦帶著六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軍都督府等數百名官員歡送龍舟北上。

 朱棣帶著徐皇后前往了北京的行在,按照路線來說,他們會順著運河一路北上,期間還會經過山東的兗州、東昌和濟南三府。

 故此,出發前朱棣就說過自己會在經過三府時看看山東的新政如何,但朱高煦非但沒有感到不舒服,反而很歡迎。

 他沒有時間走出南京,故此他也不知道山東的新政到底如何,會不會出現孫鋮欺上瞞下的事情。

 如果朱棣能在這次北上中看出點什麼問題,這對於新政的實施反而是好事。

 “北平、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奏疏就直接送往陛下龍舟處置,不用送往南京了。”

 “其餘的奏疏也不用送往武英殿,直接送往春和殿便是。”

 “臣領教……”

 朱棣前腳剛走,朱高煦便不假思索的對身後的群臣吩咐了起來。

 他可不會幹出把自己累死的事情,老頭就算去了北邊打仗,那政務也是不能落下的。

 面對他的教令,六部與六府等官員紛紛作揖,不敢反駁。

 朱棣在時,他們還能反駁一下朱高煦,畢竟有朱棣作為和事佬。

 朱棣現在走了,他們的日子就難受了,只覺得環境都壓抑了許多。

 “擺駕回宮。”

 瞧著群臣的模樣,朱高煦在心底十分得意,隨即走回了碼頭的金輅,準備直接返回東宮。

 從江東門返回南京外城的一路上都鋪設著寬十丈的水泥路,畢竟江東門是長江水道最為繁忙的碼頭,修建這麼一條道路倒是有利於商貿發展。

 除了江東門的水泥路是延伸出去外,其餘的內城與外城城門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區別就是它們截止外城城門,不向外延伸。

 這麼做的原因,單純只是因為江南水泥產量不足。

 江南水泥場經過三年不斷擴建,如今有十七處場,年產一萬七千噸,看似產量已經不錯,但需要用水泥的地方著實太多。

 吳淞江的疏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結束,江北之地的黃河河道,以及用來梳理黃河,束水衝沙的許多束水閘、水壩更是還沒全部修建完畢。

 除了這些,見到好處的江南官員也各自哭窮,原本可以用三合土修建的塘堰陂渠與堤岸,他們紛紛上疏認為三合土耗費糧食,不如混凝土節省成本。

 明明江南之地的水利建設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大量完善,可上奏上來需要修葺和修建的水利設施卻足足有兩萬餘項。

 “真是沒臉沒皮。”

 瞧著手上奏疏的數額,剛剛回到春和殿的朱高煦都被氣笑了。

 “這些奏疏中需要加急修建的,臣特意圈紅,殿下只需要處理這些就足夠。”

 站在朱高煦面前,工部尚書黃福特意解釋了一句,朱高煦也滿意頷首。

 他在奏疏上圈紅,同時看向了黃福。

 黃福長相普通,但氣質不凡,對於他,朱高煦是給予了厚望的。

 畢竟他在歷史上不管是負責北京營造,還是擔任南京戶部尚書都幹得不錯,尤其是在交趾的治理更是連交趾本地的豪強富戶及底層百姓都紛紛欽佩。

 如果不是朱高熾和朱瞻基兩度將他調回,宦官馬騏又在交趾為非作歹,那黎利也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朱高煦最看重黃福,還是他敢在朱瞻基縮邊求太平的時候怒懟朱瞻基。

 具體的內容朱高煦忘記了,不過朱瞻基反正是被懟的毫無面子,從財政到軍事都被黃福懟了個遍,最後不得不派鄭和再下一次西洋,並且派黃福前往南京擔任戶部尚書,負責徵收南方賦稅運送北方。

 事實證明朱瞻基這個舉動很正確,最少在宣德七年黃福就任南京戶部尚書到正統五年病逝期間,南方的賦稅沒有出現過什麼大問題,支撐起了正統年間的第一次北征和南方的第一次征討麓川這兩場戰役。

 等到黃福一死,正統年間的南方財政收不上來且不提,地方上更是爆發了不少官員盤剝百姓而起義的事情。

 這樣的人才不好好利用實在太可惜,因此朱高煦才會直接拔擢他為工部尚書。

 萬一鬱新什麼時候幹不下去了,夏原吉可以頂替戶部尚書的缺,黃福可以頂替吏部尚書,而朱高煦也可以安排孫鋮接管工部了。

 戶部、吏部、工部,只要這三個衙門抓穩,不出現什麼大岔子,大明還能興旺五十年。

 如此想著,朱高煦也就對黃福多加關愛了:“工部的事情,倒是勞煩你多費心了。”

 “朝臣之中,我最信賴你與鬱新、夏原吉,對你們十分喜愛卻不知如何回報,只能以賞賜來顯示恩寵了。”

 朱高煦這

一番土味情話說的黃福連忙作揖,不等黃福反應過來,朱高煦便對角落的司禮監太監開口道:

 “賜黃福、夏原吉、鬱新、孫鋮四人鬥牛服,錢千貫,綢緞各百匹。”

 “奴婢領教。”

 “臣謝殿下隆恩……”

 司禮監太監與黃福先後作揖,朱高煦則是示意黃福起身,同時對他詢問道:“黃河和吳淞江的事情如何了?”

 “回稟殿下……”黃福理了理思緒,然後才繼續道:

 “吳淞江下游幾乎淤成平陸,黃浦江通過吳淞江入口的地段更是遏塞難浚。”

 “臣一邊疏通,一邊走訪,眼下已經疏通近百里,不過要想更進一步,還得在夏駕浦、新洋江與吳淞江交匯處建造石閘,以此達到節制江流,防止潮沙倒灌吳淞江。”

 “除此之外,還得開河道十五丈,從黃渡修至宋家橋,沿途長八十里,才讓吳淞江稍微恢復秩序。”

 “不過想要徹底解決吳淞江的問題,還得在吳江南北兩灘開浚,以渲瀉太湖之水。”

 “臣與工部的官員們算過,如果要解決吳淞江和太湖的問題,恐怕耗費的錢糧折色過後不低於六百萬貫……”

 六百萬貫,這幾乎是現今大明全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

 如果刨除文武官員俸祿及軍隊餉銀,那想要湊足這筆錢,也起碼要花費五年。

 黃福之所以將治理分三個階段講出,就是覺得朝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吧,朝廷每年調六十萬貫給你,十年內將吳淞江和太湖的問題解決,讓松江府百姓享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