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八十七章 永樂元年


 “放!”

 “噼裡啪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當爆竹聲在南京街頭響起,洪武三十三年成功過去,迎來的,是永樂元年。

 正旦新春這樣的節日,總是讓人浸染著喜悅和熱烈。

 巨大氣氛,讓整個南京城都變得熱鬧非凡。

 興許是蠲免的緣故,不止是繁華的內城百姓張燈結綵,就連外城的百姓漸漸地繪起了彩燈,爆竹聲所到之處,皆是節日喜慶的氛圍。

 走過街道,一路的笑聲和歡聲笑語,縈繞在空氣中,令人感到愉悅和溫暖。

 即便是南京城外的一些鄉野集鎮,也都熱熱鬧鬧的辦起了廟會,人滿為患,熱鬧非凡。

 攤位擠滿了趕集的人群,攤位上琳琅滿目的商品擺滿了整個市集。

 這裡一邊是陶器,一邊是油脂,再往前走,馬上就能看到推著車子行走的小販,車上掛滿了諸如風箏、木馬、燈籠、魯班鎖和木雕等這個時代的玩具。

 在新年的氣氛下,便是他們這些普通集鎮的攤販們都充滿著活力和喜悅,更別提居住在南京內城的那些江南富戶們。

 整個內城都飄揚著各種年節食品的味道,普通百姓的飯桌上多了肉味,富戶家中則是擺滿了傳統的芝麻糊、麵筋、餃子、以及其他的小食,味道使人陶醉。

 孩子們在新年裡玩具和衣服的厚禮中盡情玩耍,家長們則與子女一起欣賞醇香的糖果和其他的小吃。

 辭舊迎新,在這些喜悅的時刻裡,宮城之中也熱鬧非凡。

 由於京城安定,留守北平的朱玉英等五位公主也在朱棣的安排下南下抵達京城。

 因此,正旦節這一日的乾清宮內十分熱鬧。

 包括朱高煦在內的三子五女齊聚,張氏與郭琰兩個兒媳婦也跟著到來。

 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剛被冊封為永安公主的朱玉英二十有四,比朱高熾還大一歲,並且早就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開國勳臣袁洪之子袁容,次女朱月貴二十有二,也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勳臣李達之子李讓。

 雖然是賜婚,但老朱的賜婚水平明顯不行,袁容十分驕縱,唯有李讓還算恪守本分,有幾分本事。

 朱高煦被冊封太子後,袁容常來春和殿,希望能謀個權力大些的差事,倒是李讓除了朱棣吩咐,其它時候都回避前往春和殿。

 “飯菜上桌了,都吃吧,看著幹什麼呢?”

 乾清宮內,伴隨著徐氏開口,一家人開始動筷,坐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隱晦掃視了一眼自己的這群家人。

 人說兒子像娘,女兒像爹,這句話放在自己這一家子也十分貼合。

 朱玉英等人長得雖然十分白淨清秀,但也頂多就是一般容貌。

 反倒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他們三個長得不錯,尤其是朱高燧,可以說繼承了徐氏的容貌,濃眉長目高鼻,也難怪朱棣寵溺他。

 當然,就這個時代的眼光來看,身材魁梧高大,形貌俊偉的朱高煦更符合尚武風氣的明初審美。

 朱棣時常吹噓朱高煦像自己,也變相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

 實際來說,平日裡還算高大的朱棣一旦坐在朱高煦身旁,立馬就小了一號。

 不止是他,幾乎任何人坐在朱高煦身旁都會小上一號。

 “今日是家宴,都吃喝開心些,就是不要貪杯就行。”

 朱棣作為一家之主舉杯開口,眾人也連忙附和。

 朱高煦自顧自吃著飯菜,時不時與朱棣和徐氏說兩句話,倒是一旁的郭琰與張氏、朱玉英、朱月英等人說說笑笑。

 她僅僅來了京城不足半年,就已經把京城大部分文武官員的妻妾聯繫好了,甚至剛到京城不久的朱玉英、朱月英等人,也被她三言兩語說的笑容不止。

 “漢王府和趙王府的營造如何了?”

 飯桌上,看著一盤盤美味佳餚上桌,朱棣卻突然問了一句掃興的話,讓徐氏瞪了他一眼。

 不過朱棣卻恍若未聞般看著朱高煦,朱高煦也停頓埋頭乾飯的舉動,擦擦嘴道:“雲南與湖廣佈政使司上疏了,雲南的漢王府營造在五華山北,當地的昆明左衛搬遷至城外,王府南北東西各一里,佔地近六百畝。”

 “長沙的趙王府,在潭王基礎上擴建,佔地近五百畝。”

 “其中,漢王府已經營造了三殿與王城,後續還需要大概三年的時間才能竣工,但眼下就可以入住。”

 “趙王府還需要兩年竣工,但眼下也可以入住。”

 朱高煦說罷,朱棣聞言便直接開口道:“今年年末,老大你和老三就一起就藩吧,俺已經給老三相了親事,西平侯之弟,都督沐晟的長女。”

 “我才剛到京城都沒一年就要讓我就藩,我不去。”聽到自己年末要就藩,朱高熾還賠笑,朱高燧就直接翻臉了。

 仗著朱棣寵愛他,他怎麼說都不願意離開京城。

 “俺二十就藩了,你如今也十九了,翻年剛好二十歲,就藩

怎麼了?”

 朱棣眼看朱高燧不上道,立馬就端起了臉。

 京城是個是非窩,讓他們就藩是保護他們,這個傻兒子怎麼就不清楚呢。

 “反正我不走!”朱高燧耍起了無賴,朱高熾見狀還勸道:

 “老三,長沙那麼好的地方你不去?”

 “那我們倆換換,你去雲南,我去長沙。”

 朱高熾是懂怎麼勸人的,一提到雲南,朱高燧立馬就覺得長沙不錯了,態度也沒那麼堅決了:“你想得美。”

 “好了!就這麼決定了。”朱棣拍板定下,全程朱高煦沒有說一句話。

 不過就朱棣說完這件事後,飯桌上的氣氛也就變了。

 吃完了家宴後,朱高煦便留下了郭琰伺候父母,自己則是以公務繁忙來搪塞,而後返回了春和殿。

 只是他剛剛抵達春和殿,便讓亦失哈和鄭和準備車駕出宮。

 不多時,一輛普通的馬車就駛出了宮門,遠遠跟著百餘名騎兵。

 應天百姓的生活情況,是朱高煦衡量他們父子治世的能力與進度。

 乘坐馬車,他的目標直奔外城。

 經過老朱的幾次遷徙富戶,還能居住在內城之中的百姓已經少之又少,即便是那些跑堂夥計,也基本都是住在外城,來內城打工的普通百姓罷了。

 半個時辰的趕路後,他抵達了一個熟悉的鎮子。

 大樹營鎮,當初朱高煦所逛的第一個外城集鎮。

 一晃時間已經過去七年,曾經因為朱元璋遷徙政策而人口驟減的大樹營鎮經過七年的發展,人口比洪武二十七年時更多了,集鎮面積也向外擴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