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興教育


 “今年天下各地皆有蠲免,加上江南以鈔抵稅,戶部收上來的田賦糧僅有七百二十六萬四千餘石,軍屯籽糧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七千餘石,合計一千九百七十三萬二千四百石……”

 洪武三十三年冬月初五,當各地布政使司、都司衙門上奏了田賦及軍屯文冊,大明的財政情況也暴露在了朱棣的面前。

 看著手中的文冊數額,朱棣皺眉看向前來彙報的鬱新及夏原吉、黃福、李至剛等人。

 “府庫得補貼多少,才能讓朝廷撐到明年稅賦收取?”

 “約兩千八百餘萬石,四百餘萬貫。”鬱新有備而來,因此下意識回答。

 聽到鬱新這麼說,朱棣有些愁苦,不由詢問:“補貼過後,府庫還有多少錢糧?”

 “約一千六百餘萬石,二百四十六萬貫。”鬱新回應的同時,不忘說道:“這還是東宮那邊稽查官員所得相加的情況。”

 “如果朝廷明年繼續如此支出,大概還有多支出四百餘萬石,高皇帝所留府庫,頂多夠維持四年。”

 朱高煦已經放慢了腳步,不過大明今年蠲免天下一半賦稅,加上山東、北平等地蠲免全年賦稅,所以支出顯得很大。

 原本能維持五年的老底,現在只能維持四年了。

 “東宮那邊,有什麼答覆嗎?”

 朱棣記得朱高煦說過下東洋能弄來不少錢糧,故而詢問鬱新等人。

 “太子殿下今日前往龍江船廠,說是明年五月,下東洋船隊就能出發建立朝貢貿易。”

 “那也只有半年了。”聽到時間,朱棣寬了寬心。

 如果府庫錢糧的事情弄不好,那他的營造北京,析分麓川,北征蒙古這些事情都得耽擱。

 不過如果下東洋沒能帶回足夠的利潤,那恐怕廟堂之上的人會群起而攻,自己還得為老二託底。

 “俺知道了,還有什麼事嗎?”

 朱棣回應眾人,其中工部尚書黃福聞言也走上前一步:“啟奏陛下,臣已經前往松江府探查情況。”

 “若是要疏通吳淞江與黃浦江,所調動人力不下於二十萬,耗費錢糧不下百萬。”

 “該花的得花。”面對黃福的擔憂,朱棣一句話便敲定了吳淞水患的梳理事宜。

 見狀,群臣也紛紛作揖回禮,而後退出了武英殿內。

 待他們走後,東宮那邊的奏疏也送了過來,疊成厚厚一堆,足有上百份。

 瞧著這些奏疏,朱棣都不由倒吸一口涼氣:“這是老二昨夜處理的?”

 “回陛下,是昨夜處理的。”亦失哈回應,朱棣聞言便勸慰道:

 “你回去後轉告老二,讓他別太操勞。”

 “奴婢領諭……”亦失哈應下,隨後退出了武英殿內。

 倒是在朱棣關心朱高煦的時候,還算精力充沛的朱高煦則是前往了龍江船廠,來圍觀大船的下水。

 “開閘放水!”

 龍江船廠內,當開閘放水聲傳來,一道道人高的水閘被打開,江水開始湧入船塢之中。

 在那船塢四周圍滿了人,朱高煦也是其中一員,而他的目光始終停留在眼前的那艘大船上。

 這艘大船長十八丈四尺,寬三丈二尺,水線十四丈七尺,吃水一丈五尺,主桅高十二丈,用料五千,用工兩千六百餘人,配有艦炮七十二門,重量從三千斤到一千斤不等。

 這艘船滿員五百二十四人,滿員情況下還可載重三千石。

 這樣的船,在今日的龍江船廠內,一共下水了二十艘,因此歡呼之聲絡繹不絕,從近處到遠方此起彼伏。

 “起來了起來了!”

 “檢查有沒有漏水的地方!”

 “檢查漏水!!”

 “一號船塢沒有漏水!”

 “二號沒有漏水!”

 “三號……”

 二十個船塢內,幾乎發出了同一指令,所有負責下水的船工開始緊鑼密鼓的檢查起來。

 好消息開始傳來,從一號到九號船塢都沒有漏水,直到十號船塢才發現了一點漏水的痕跡,但問題不大。

 再往後去,雖然有些船隻確實漏水,但都是些小問題。

 伴隨著船塢灌滿江水,一艘艘五千料戰船開始在挽馬的拉拽下,從船塢之中駛出水道,向著長江進發。

 朱高煦率領眾人跟隨戰船走出船塢,看著它們慢慢的進入了長江流域之中。

 很快,硬帆展開,二十艘戰船在經驗老道的下水船工操作下開始在長江之中行駛。

 不多時,長江兩岸便圍滿了人。

 作為大明第一船廠,每逢龍江船廠的大船下水時刻,總能吸引到人們的關注和興奮。

 從龍江船廠走出的船,無論是建造過程中的各種創新技術,還是下水儀式上的莊重和祝福,無不讓人驚歎和震撼。

 這次的戰船,可以說是大明造船最高技藝的代表。

 每當這些五千料戰船與一些一兩千料的馬船擦肩而過的時候,那種大小對比

的衝擊感讓人熱血沸騰。

 “成了!終於成了!”

 龍江船廠主事的王船工激動喊著,同時不忘向朱高煦作揖:“殿下,這批船成了!”

 從七月到冬月,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龍江船廠耗費了不少庫存船料,經歷了許多失敗,總算趕在臘月前成功下水了一批五千料大船。

 不過若說高興,最高興的應該還是朱高煦。

 儘管他知道鄭和下西洋的造船技藝十分高超,但史料上的寶船長寬尺度駭人聽聞,實際是個什麼情況,他自己也不知道。

 可對於他來說,五千料戰船,這足以讓大明海軍馳騁海洋。

 要知道,即便九十多年後的哥倫布首航美洲艦隊旗艦聖瑪利亞號,折算下來也不過才五百多料罷了。

 相比較下,近十倍的大明五千料戰船,就算是單純撞擊,也能把聖瑪利亞號給撞沉了。

 “日後,凡是超過五千料的戰船,統稱為寶船!”

 朱高煦在歡呼聲中,大聲與身旁的王船工交代起來,並且還不滿意道:“我們的船還可以更大,五千料只是一個開始,日後還會有六千料和七千料,直到木料無法承受才會停止。”

 “是!是!臣領命!”聽到朱高煦的話,王船工也十分激動的回應。

 在他們的共同注視下,那二十艘寶船在長江之中馳騁了一個時辰才返回了不遠處的龍江碼頭。

 等待許久的塘騎將各艘船隻情況帶回了船廠,王船工翻閱過後也給出這次測評的結果。

 “除了兩艘寶船不合格,其餘十八艘全部合格!”

 “好!”朱高煦心頭高興,直接大手一揮:“凡是參與這次寶船營造的船工,每人賞錢十貫,塢長每人二十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