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七十八章 永樂新政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連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

 “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內,當朱棣聽著朱高煦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出“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數目時,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過也就這個數量了。

 結果新朝剛剛開始,就要株連那麼多人,這讓朱棣有些心裡難安了。

 他本就沒有那麼殘暴,歷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只是讓他們幹些洗衣服打掃衛生的活計。

 在官妓併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舊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讓方孝孺七八十歲老母接客的野史說法。

 同樣也是因為他並沒有那麼殘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較殘暴了。

 一個株連能株連三十幾萬人,這些事情日後要是史官寫起來,那可都是要寫到他頭上的。

 “老二,有點過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著朱高煦,不過朱高煦卻掃了朱棣一眼,然後說道:

 “這三十六萬人中還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齊泰、黃子澄等人的親人,他們如此作孽,朝廷只是遷徙他們的親眷前往雲南開荒生活,這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如何當得起過分二字?”

 他這個人可最討厭浪費了,碗裡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乾乾淨淨。

 因此進入京城之後,除了朱棣下令殺死的方孝孺等十數人外,其餘人他可一個沒殺,都等著遷徙他們去雲南開發當地,促進當地漢化呢。

 有了這三十多萬人進入雲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將雲南的漢化工作一舉推進到二百年的進度。

 後續這三十多萬人只要在雲南落地生根,那隻需要幾十年,雲南就會徹底漢化為傳統漢地的一部分。

 現在擺在他眼前的問題是,這三十多萬人遷移雲南,可雲南並沒有那麼多耕地來養活他們,所以朱高煦將目光對準了麓川。

 不過在說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還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結果。

 他低下頭,不等朱棣反駁就唸叨道:“查抄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共抄糧二百七十六萬一千四百石,錢三百七十九萬八千餘貫,金兩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兩,銀五十六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兩六錢,鈔二百一十五萬六千四百貫,各類宅院古董字畫和古籍價值難以估計,起碼不下三百萬貫。”

 “此外,還抄得田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四畝三分。”

 說罷,朱高煦合上了文冊,將它放在了朱棣的桌上,同時掃視了一眼瞪大眼睛的朱棣。

 “這麼多東西?!”朱棣搶起文冊翻閱,他沒想到這群道貌岸然的老蠻子居然有這麼多好東西。

 朱高煦聽後倒也沒說什麼,只是開口道:“這些耕田,在北方的可以劃給武官們,在南方的則是可以交給真正的百姓來耕種。”

 “只是這一次查抄,便查出了隱匿的二百餘萬畝耕地,朝廷的賦稅又漲了四十萬石。”

 “這些老蠻子,著實可恨!”朱棣紅著眼看著那文冊內容,眼睛都快瞪出來了。

 天知道他以前過得有多窮,即便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備邊,手裡也只有不到二百萬石糧食。

 可這群文官武官的家底,哪怕刨除田地和字畫鼓動,單算金銀銅錢和糧食,都夠他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去漠北浪個四五回了。

 “這些錢糧你們準備怎麼花?”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雙手一攤:“自然要錢生錢,不過在錢生錢之前還得收拾建文留下的爛攤子。”

 “寶鈔的價格好不容易被爺爺穩住,這下又被建文敗壞,如今只能我們父子為他擦屁股了。”

 “金銀存入朝廷,不過今年繼續實施以鈔抵稅,並且是在整個江南一京二省實施。”

 朱高煦要繼續以鈔抵稅惠利江南,不過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鄉紳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濫發寶鈔致使寶鈔價格走低,百姓對寶鈔沒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來一次大規模的寶鈔回收。

 “那得浪費多少錢糧?”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鈔抵稅會花多少錢糧。

 對此朱高煦輕笑一聲,隨後開口道:“我算過,如果以一石糧食一貫鈔回收,那便能一舉回收七百萬貫。”

 朱棣已經下旨對天下賦稅蠲免一半,也就是說今年包括軍屯在內,朝廷的收入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石。

 現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鈔抵稅回收七百萬貫寶鈔,雖然百姓肯定吃了虧,但起碼能回本一點,而朝廷也可以藉此穩定提升寶鈔價格。

 老朱發出去的寶鈔太多了,可以說透支了大明寶鈔的信譽。

 朱高煦日後還準備繼續用寶鈔呢,因此必須把信譽補全。

 反正在他印象裡,接下來幾年大明基本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沒有必要在意錢糧。

 “你都把錢糧花了,怎麼錢生錢?”

 朱棣皺眉看著朱高煦,他雖然也擅長搞錢,但花錢搞錢的事情他還是不熟練。

 對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準備組織一次下西洋,並且在西洋設立貿易點,讓大明的貨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國出現。”

 “我算過,僅此一筆,朝廷每年起碼能收入價值二三百萬貫的金銀。”

 下西洋有多賺錢不用多說,後世詬病的原因是在於下西洋的財貨都進入了皇帝的內帑,儘管朱棣沒有貪戀金銀,並且把它們都投入到了國家上,可對於當時的大臣來說,一個香料折俸讓他們成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為俸祿發到了成化年間才用完。

 群臣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結果一聽說成化也想下西洋,連忙將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讓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們這輩子都別想拿到工資了。

 吸取教訓,朱高煦可不準備用香料折俸來惡了文臣,起碼要拉攏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為什麼間隔時間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沿海各國土著積攢了幾百年的金銀財貨,你鄭和來一次就被收刮乾淨了,不給幾年恢復,他們就算知道金銀銅礦和當地的珍珠珊瑚是好東西,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