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二百七十七章 年號永樂


 “臣等聞鋤奸去惡,式揚神聖之謨,附翼攀鱗,幸際風雲之會,功光前烈,德振中興。”

 “恭維殿下文武英明,寬裕仁孝,為太祖之嫡嗣,實國家之長君,天生不世之資,民仰太平之主,曩因奸惡逞毒鞠兇,禍既覃於宗藩,機欲傾於社稷……”

 五月初三,在朱棣再辭再讓後,群臣再三勸進於雞鳴寺。

 雖有朱高煦提醒,不過朱棣還是對這次勸進做出了回絕。

 直到初五,在被押回京城的周王朱橚率領下,周、齊、谷、岷、遼、代、韓、唐等十一位在京藩王的勸進下,朱棣終於鬆動了口風。

 他從雞鳴寺內走出,瞧著將雞鳴寺裡三重外三重包圍的數千位官員和十一位藩王弟弟,臉上露出感嘆:

 “昔元運衰微,四海鼎沸,強弱相噬,百姓無主,天命我皇考平定天下,以安生民,勤苦艱難,創造鴻業,封建子孫,維持萬世,豈意棄臣民之未久,而奸邪之臣恣其兇謀,屠滅諸王,將危社稷。”

 “予時以病,志耗力疲,惟圖高枕以終餘年,一旦起兵見圍,令人震懾,不知所措,國中群臣鹹言,太祖皇帝創業艱難,陵土未乾而諸王次第被罪,我輩何辜,寧能束手受戮?”

 “予方彷徨,顧望求生,而天下之兵,日集見逼,形勢之危,猶側立於千仞之崖,而推之下也,故不獲己,辛苦百戰,出一生於萬死,志清奸惡以匡少主,吾之本心,如此而已。”

 “少主不亮,自絕於天,今諸王群臣交勸予即位,夫天位至艱,近如建文君,弗克負荷,幾墜丕圖,吾豈虛為謙讓?”

 “蓋思皇考創業甚難,誠欲推擇諸王中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廟者立之,主幸得人,天下之福,予雖北面,且無憂矣。”

 朱棣難得咬文嚼字了一番,說來說去就是自己不是那種貪戀皇位的人,起兵也是無可奈何,如今清除了佞臣也就心滿意足了。

 當皇帝,還是得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如果群臣有自己所屬的人選,儘管推薦。

 到時候天下有了德主,自己在北邊也會十分高興的。

 當然,他這話說出來,群臣壓根不信,禮部尚書李至剛更是再次上前作揖,厚著臉皮四次勸進:“殿下德為聖人,位居嫡長,當承洪業,以安四海,雖謙德有光,復誰與讓?”

 “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辭?”

 “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神民鹹有所依,不宜狗匹夫之謙,以虛天下之望。”

 李至剛已經把朱棣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了,朱棣本來還想拒絕,不過一想到朱高煦說讓他早早繼承大位,他還是假裝為難。

 “若是如此,那我便暫代大位,若是日後天下人不如意我,便再選一個德才兼備的替之。”

 “陛下萬福……”李至剛聞言,立馬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下,率領群臣諸王一同山呼萬歲。

 享受了片刻,朱棣這才開始說起正事。

 他將目光放到了一直守在雞鳴寺的燕府兵卒和丘福、陳武、譚淵等人身上,然後開口說道:

 “爾等從朕征討,被堅執銳,萬死一生,勤勞至矣,今朕已即帝位,爾將士之功,豈嘗暫忘?”

 “所未行爵賞者,蓋不敢以先郊廟之禮,其各具所建功實來聞,毋妄自增加,以取尤悔。”

 話畢,朱棣看向禮部尚書李至剛:“敕令禮部,凡對敵之際衝入敵陣,搴旗斬將者,或遏絕敵陣,眾軍隨之克敵者,或深入敵境得其聲息,眾軍乘之破敵者,或鏖戰之際,勝敗未決能出奇制勝者,或以少擊眾,或別隊為敵所制,而能率眾救援克敵者,皆為奇功,升二級。”

 “嚴整隊伍,當先破敵者,不慢功無過者,或出哨殺退敵人得其聲息者,或隨軍殿後者,皆為頭功,升一級。”

 “中途養病或罷軟不能入伍隨軍給雜役者,皆為次功不升。”

 “凡有大功勞者,由朕欽定功勞爵位,禮部公示天下。”

 “臣領旨!”李至剛不卑不亢領旨,朱棣見狀也轉身返回了雞鳴寺內。

 不多時,他在群臣的簇擁下住進了紫禁城,李至剛也開始著手安排其登基事宜。

 與此同時,朱高煦也在忙碌各種事宜,尤其是對天下兵馬的收權。

 西北的宋晟在朱棣的聖旨傳達後,很快放下了手中軍務,往京城而來。

 他一動身,便代表西北四四衙門投誠,天下只剩下了滇西和川南的沐春、瞿能兩部。

 瞿能還未抵達敘州就被告知朱允炆**,因此他率領手下萬餘西川兵在敘州等待了大半個月,眼看朱棣都快即位了,他才上表了奏疏,並率兵返回了**行都司,鎮壓當地干擾礦場工作的囉囉們。

 相比較他,沐春的態度則是讓人難以捉摸些。

 只是傅氏三兄弟和王家父子三人都投靠了,僅憑他手中五萬人根本翻不起風浪,因此便只能上表奏疏投誠,調轉兵鋒繼續對刀幹孟動手。

 沒了朱允炆這個顧慮,傅氏三兄弟也沒再阻礙他,反而配合了起來。

 在他們的配合

下,刀幹孟被平也只是時間問題,麓川將會在刀幹孟的消失後分裂。

 一時間,天下四方兵馬的兵權都通過朱高煦或者朱棣的名義收回,除了地方上五個就藩藩王的十五個護衛外,天下兵權已經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唯一還剩一件事情,便是年號的問題。

 “群臣給俺選了一個永清的年號,不過俺不喜歡,太清淨了。”

 武英殿裡,朱棣坐在那把朱元璋、朱允炆坐過的龍椅上,對著眼前的朱高煦愁眉苦臉。

 “那父親喜歡什麼?”朱高煦輕笑,他已經猜到朱棣要說什麼了。

 “俺喜歡永樂,希望百姓能永遠快樂,只不過禮部那群人說這年號用過的人太多,而且沒幾個長壽的。”

 朱棣狠狠抓了抓鬍子,臉上有些難受。

 張重華、方臘、張遇賢、高談德、郭子和……

 這群人怎麼就把他的年號給提前用了,而且不是割據就是叛亂,一個成事的都沒有。

 “父親喜歡就好了,何必在乎他人看法,何況自古而今,年號重複的事情並不算少,只要成就功業,誰會記得前任用過這個年號呢?”

 “何況禮法來說,並沒有規定不能重複年號,只要父親自己不覺得,那也不違反禮制。”

 朱高煦這話還真的沒說錯,後世提到永樂都只能想到朱棣,少數人頂多想到方臘,至於張重華、張遇賢、高談德幾人,後世都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政權的什麼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