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86章 螳螂捕蟬

“唳!!”

 八月的尾巴,當草原即將進入晚秋,許多野生動物都開始在儲存過冬的食物,哪怕是天上的蒼鷹,也成群結隊的盤旋在空中,試圖找尋到足夠的食物。

 在它們的身下,是森林密佈,沼澤眾多的兀良哈地面。

 之所以稱呼此地為地面,而非草原,主要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這塊地方,還保留著古松遼湖的痕跡。

 俯瞰整塊松嫩平原,在這塊平原上,河流眾多,沼澤、沙洲、江汊、江道多呈網狀。

 哪怕是灘地上,也廣泛分佈著泡沼和溼地,積淤現象十分嚴重,難以行走。

 正因如此,人們才將此地稱之為地面,寓意為難以通行的地方。

 “這路,真他孃的難走!”

 “真遭罪……”

 “可惜不能坐船啊!”

 當熟悉的官話響起,此時這塊難以通行的地方上,正行走著一支延綿數里的隊伍。

 他們身穿紅胖襖,手持長槍,揹負弓箭,隊伍之中,時不時可見一面面紅底黑邊的朱雀旌旗。

 毫無疑問,這是已經開拔的渤海軍,而眼下,他們已經從肇州城來到了兀良哈地面的腹地。

 “殿下,這路況比我們想的惡劣太多了,要不改道吧?”

 當林粟的聲音傳來,朱高煦正拿著自己繪製的地圖站在淤泥地上沉默。

 在這條道路上,所有人都挽起了褲子,把鞋子掛在了脖子上,朱高煦自己也不例外。

 不僅如此,他還給自己編了一頂草環,戴在了頭上。

 此刻的他不像是個郡王,倒像是個去河溝摸螃蟹的農夫。

 面對林粟的詢問,朱高煦看了看地圖後合上,把地圖遞給了一旁的參謀們,隨後回頭看去。

 在他目之所及處,只見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就指望他說出改道這句話。

 只是朱高煦沒能如他們的願,反而咧嘴笑道:“改道是不可能改道了,這條道算是方圓十里唯一能走的道。”

 “啊?”聽到朱高煦的話,眾人紛紛失望。

 朱高煦倒是苦中作樂道:“放心,如今我們已經走到了連環湖,只要再往前走三十里就能尋到一處沙灘。”

 “今日在那處沙灘休息一夜,明日我們就可以乘船渡河前往西岸,然後花十天時間就能抵達兀良哈山。”

 “到了那裡,我們就能美滋滋的殺羊吃肉了。”

 朱高煦不忘給弟兄們畫餅充飢,手還指向了西邊二里外的惱溫江,也就是後世的嫩江。

 在惱溫江上,渤海軍的十艘輜重船在慢悠悠的行駛,和他們保持著一個速度。

 “好了,趕緊趕路吧。”

 朱高煦催促起了他們,自己則是打量起了四周。

 望著四周的淤泥灘和枯敗的蘆葦、篙草,朱高煦把手搭在旁邊赤驩的馬鞍上,並估摸起了自己的位置相當於後世的哪裡。

 如果沒有偏差的話,自己東邊的那個連環湖,也就是後世的那個連環湖。

 這麼說的話,自己應該在大慶的西邊,齊齊哈爾的南邊。

 這兩個地方都是好地方,又是煤炭又是石油,還有天然氣也豐富得很,只可惜這些玩意朱高煦都開採不了,因為這個時代的這兩個地方都存在於大沼澤和河灘積淤地裡。

 在時間不可能快速流逝,工業沒有進入二次工業革命前,這兩塊地方都屬於無用土地,很難進行工作。

 別的不說,單單說朱高煦他們走的這條路。

 在兀良哈蒙古俘虜裡,他們說這條路是很隱蔽卻最容易行走的一條路,然而他們口中的容易行走,顯然和渤海軍將士們印象裡的容易行走不同。

 在這淤泥灘上,渤海軍已經連續行軍七日,每日都必須在休息前洗腳,並擦拭乾淨,以免患上皮膚病。

 不僅僅是人,就連馬匹也得服務到位,不然用不了幾天,馬蹄子就會被侵蝕泡爛。

 這樣的路,如果沒有船隻用來運送最沉重的輜重,那根本就沒辦法行軍。

 “早知道就該多造些二百料的船隻……”

 望著惱溫江上的船隻,朱高煦也是眼巴巴的羨慕著。

 他自然可以上船,但那樣他就脫離隊伍了,一旦隊伍發生什麼事情,他很難能第一時間傳遞正確指令。

 “走吧!”

 一咬牙,朱高煦也牽著赤驩繼續往北行走。

 也在他帶領隊伍走淤泥灘繞後的時候,南邊的朱權已經帶領三千騎兵和上萬民夫與秋季南下放牧的兀良哈人交上了手。

 “殺!!”

 哈剌溫山下的草原上,當明軍的喊殺聲沖天而起,許多放牧的兀良哈人慘遭追擊。

 這是一個數百人的小部落,面對三千披甲上陣的明軍輕騎,他們毫無抵抗力的被一陣豬突沖垮了部眾。

 穿著扎甲的明軍在馬背上左右開弓,那些試圖反擊的兀良哈人被一一擊斃,馬匹牛羊亂竄。

 隊伍之中,寧王朱權披上甲冑,縱馬挽弓,來回射殺反擊的兀良哈人。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老人還是小孩,只要他們試圖張弓搭箭,反擊明軍。

 那迎接他們的,只有如蝗石般飛來的箭矢。

 比起兀良哈人那普通的箭矢,明軍那長二尺餘的中間箭矢往往能在一瞬間,在近距離下射穿一到兩個人。

 當箭矢透體而出,並深入草地數寸,它的尾羽已經染上了猩紅的鮮血。

 只是一刻鐘的廝殺,這個數百人的小部落除了十幾個襁褓之中的孩童,便再無一人生還。

 對此,朱權並不覺得殘忍,因為這些蒙古人也是這樣對待漢人的,而且比漢人對待他們還要殘忍。

 明初對蒙古、色目人的歧視是十分嚴重的,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人外,極少有人將蒙古人視為大明百姓,這也是為什麼南下投靠大明的許多蒙古官員會在後續造反的原因。

 江南漢人連北方漢人都歧視,更別提蒙古人和色目人了。

 “殿下,這起碼有一千牛羊!”

 馬背上,劉真剛剛解決完這個部落的所有人,就迫不及待的騎馬在牛羊群四周打轉起來。

 朱權有些氣喘,不過臉上還是激動偏多。

 他無視了地上的蒙古人屍體,只是看著這群牛羊大笑:“好好好!這次沒白來!”

 “可惜他們放出了哨騎,就近的部落恐怕很快就知道我們來了。”劉真打量四周,同時說著一個重要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