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79章 另尋他路

“希望老朱殺狠點,這樣以後我和我爹能少殺點……”

 坐在箭樓的石階上,朱高煦吧唧嘴巴,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平心而論,歷史上的南北榜案,老朱殺的真的不算狠。

 他如果沒記錯的話,等朱元璋去世以後,雖說建文年間再也沒有人搞南北榜了,但那是因為一甲二甲幾乎被南方人包圓所至。

 朱棣倒是花了大力氣整頓,又是遷都、又是在北方大辦官學,總之能增加北方文風的事情,朱棣都辦了,因此他在位的中後期,北方士子在進士名額上的佔比一直不低。

 然而還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歷史到了朱高煦那好大哥和好大侄子在位後,局面立馬就開始了崩壞。

 從洪熙到崇禎年間,明代二百餘府中,出進士最多的前十府內,北方僅有西安和開封上榜,其餘八府皆出自江南,排名第一的蘇州府,更是走出進士八百九十四名。

 明代兩萬四千多名進士中,南直隸與浙江、江西三地便佔據一萬三千餘位,

 這樣的局面,說是江南把控朝堂也不為過。

 如果不是嘉靖挑撥離間,讓南人陷入內鬥,說不定南人會一直把控朝堂。

 雖說這樣的局面,有利於大明持續走下去,但那是在王朝末期,而不是初期。

 江南文人團結,對中晚明有好處,但對明初卻沒有一點好處,因為明初的大明需要不斷從江南調撥財政去支援北方,南人過於強勢,就會影響北方北方休養生息,繼而反哺南方的計劃。

 “您多殺些,孫兒日後才好遷都啊……”

 想到江南的抱團,朱高煦忍不住感嘆一句。

 在他看來,遷都北平是必要的。

 從地理位置來說,北平是一個臨海的地方,在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從北平到天津可以走陸路,也可以走水路,距離不超過三百里。

 這樣的距離,比巴黎到勒阿弗爾還要近,可以支撐國家進行海上運動。

 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東有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皇城群島為前沿,北有燕山作為防禦陣地,可以說不管是從海上還是陸上來說,放在十九世紀前,北平擁有充足的戰略縱深。

 這塊地方,比起南京來說,不管是從陸上還是海上,都要安全許多,更適合成為首都。

 如果說地理位置和軍事只是其中的兩個原因,那政治和經濟上,遷都北平都是一步好手。

 不管在什麼時代,都城都是一個吸引人口,發展經濟的金字招牌,明代也不例外。

 立國都於南京,並不能對南京周邊的經濟形勢做出多大提升,反而會增加就業困難。

 原本江南就人口稠密,還把國都放在江南,那隻會讓江南進一步的虹吸全國人才與人口。

 在後世,經濟發達的省份往往要給經濟落後省份轉移支付,因為這樣能幫助落後省份提升經濟,幫助落後省份。

 當然,這其中原因也有經濟大省從落後省份平價甚至低價從落後省份買走資源來發展自己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放在古代也一樣適用。

 現代的資源是鋼鐵、人力、糧食等資源,古代的資源也是這樣。

 江南文人自私的覺得自己在養活江南以外的所有省份,但如果沒有這些省份運送來的糧食、鋼鐵、煤炭和各種資源,江南也不會發展的如此快速。

 坐在那個位置上,朱高煦就得考慮平衡各地區的經濟差異,而將經濟發達地區的財富轉移支付到經濟落後地區,幫助經濟落後地區建設,這還只是最基礎的一點。

 從江南撥錢糧支援北方,長期下來江南人不滿,那既然如此,還不如干脆定都在北方,尤其是北平這種經過蒙金戰爭之後的經濟落後地區。

 這麼一來,先不提可以從江南虹吸人口,單單用稅收的形式,把江南的財富源源不斷的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北平,然後再經北平將南方財富分配到周邊的河北地區,就足以幫助河北經濟恢復。

 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洪武八年的北平城人口只有十四萬人,但自從朱棣自南京遷都北京後,隨著移民政策和從仕的人不斷遷移,到嘉靖後期,北京城人口已經達到了近七十萬人的程度。

 如果加上駐京的軍人及家眷以及居於皇城內外直接服務於宮廷的人員,嘉靖後期的京城人口基本達到八十五萬人。

 一個遷都的舉動,瞬間讓北平從一個邊城重城,變成一個僅次於南京城的繁華大都,河北一帶文風開始興盛。

 這一舉動,對於歷史進程來說,無疑是在走向好的一方面。

 唯一值得詬病的一點,就是朱棣之後的皇帝,除了成化以外,幾乎沒有幾個皇帝對北直隸進行大規模的屯墾和經濟建設。

 明代的河北因為人口僅有後世的五十分之一,所以土地上的水資源豐富,例如三角澱、白洋淀、五宮澱等後世變小或直接消失的湖泊都存在這個時代。

 許多斷流的河水,在這個時代也到處都是。

 然而就是良好的耕地資源,明代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朱見深外,居然沒有一個皇帝搞過大規模的開墾行動。

 北直隸的耕地潛力只要被開發出來,那完全可以供養二三十萬軍隊,但河北耕地潛力直到明末也沒全部挖掘出來。

 種地嘛,這個朱高煦最擅長了。

 這般想著,朱高煦再度翻了翻前面的《邸報》。

 南北榜案固然是今年的頭等大事,但這案子終究牽扯不到朱高煦頭上。

 他想要看看南邊還有沒有什麼與他有關的事情,不過與他有關的他沒看到,倒是在前面翻看到了老朱遷移天下富民的消息。

 瞧見這一消息的時候,朱高煦愣了愣,瞬間就將這件事與剛剛發生的南北榜案串聯在了一起。

 遷移天下富戶,說的好聽些是富戶,說的不好聽些就是豪強,畢竟以七百畝為標準來恆定的富戶,那可不是簡單的百姓。

 以當下的田地產量,即便是北方的七百畝,那也能在納稅後產出最少六百石,摺合二百貫錢。

 在當下普通百姓一年只有八九貫,多則十餘貫的年代,這二百貫的年收入,足以撐起一個規模不小的家族,更別說這還只是一戶人家的年收入。

 從秦始皇遷移六國貴族入關中開始,但凡雄才大略的君王,都會對天下的豪強做出相應的制裁。

 西漢的陵邑制度和後來隋、唐遷移豪強入關中、洛陽都是一個道理,而老朱這個喜歡漢唐風氣的皇帝,自然也不會漏學這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