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34章 兀狄哈狠人

“城內汙水直接排入松花江,下水道按照你所說的,往下掘土一丈五尺,水泥鋪設,留有八尺高,六尺寬……”

 騎馬入吉林城中,亦失哈一直在說著當下正在忙碌的事情。

 眼下已經是六月初,因此城外三萬畝農田的水渠已經開始收尾,而接下來應該忙碌的就是城內的道路鋪設和下水道建設了。

 兩人一邊騎馬一邊交流,身後跟著十二名護衛。

 在城內,哪怕是跑鬧的孩子見到朱高煦與亦失哈也會以自己的方式打招呼,有的作揖,有的揮手,還有的大聲喊著“殿下”、“亦大人”。

 二人聽到這些話皆會心一笑,而後亦失哈也指著一些房屋說道:

 “城內民居一千九百二十七處,破落的二百七十三處,其中破洞漏風的房屋已經安排兵卒們閒暇時搶修了,入冬前應該都能修好,並且您所說的壁爐也加上了。”

 “此外,城中也擴修了足以容納五千人的四個民坊,預計十月左右就能完工兩個,剩下兩個也可以先弄好民坊的水泥牆。”

 “等秋收過後,大夥統一把西邊的林子砍伐做柴,不僅有了取暖的物件,明年也更好開墾那塊地。”

 “按照您說的,每家每戶能在入冬前囤好五千斤乾柴……”

 亦失哈說著,卻也不免感嘆道:“也就是在吉林城這樣的地方才不用擔心柴火的問題,這些柴要是能運到江南去販賣,哪怕每擔賣三十文,卻也是賺錢的。”

 江南缺柴,這點他們都知道,不僅是江南,就連後來他們一路北上都基本看不到成片的林子,由此可以看出江南及中原地區的綠化究竟如何。

 朱高煦還問過傅友德,傅友德也說從他記事以來,只有在松潘及湘江以西、遼東等地見到過成片的林子。

 傅友德好歹也是走遍大明的人物,如他這般說,朱高煦倒是佩服起後世了。

 後世關內的綠化,不管放眼哪個省份,恐怕都是千年以來最好的時候。

 想到綠化和取暖的問題,朱高煦也望著四周那些石砌土坯,建築手法層出不窮的房屋院子道:

 “來年水泥產量會多些,到時候給城內的百姓都重新修修房屋院子,將火牆和火道都給安排上。”

 “殿下英明……”亦失哈聞言笑眯眯的朝朱高煦作揖,身後的護衛們也都喜笑顏開。

 由衛所出錢出力修建房屋已經是極善的仁政了,更別提如自家殿下這般準備安排火牆火道的了,那玩意在南邊可都是鄉紳富戶們才能享受的東西。

 如此說著,朱高煦也詢問起了兵卒和孩童們的學習問題:“如今書院的兵卒童子們學得如何?”

 “不錯”亦失哈點頭道:“都已經識字數百了,不過童學那邊快些,已經開始教授算術了。”

 “只是殿下,吉林城恐怕用不了那麼多讀書人吧?”

 “那麼多人都成了讀書人,日後所裡的活計怎麼辦?”

 亦失哈的話讓身後的護衛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朱高煦卻笑道:

 “誰說讀書人不能幹活計?更何況吉林城的孩子們會讀書,卻不代表整個天下的人都會讀書。”

 “等田地開墾的差不多了,咱們能自給自足的時候,到時候也就是可以向爺爺上疏請求移民的時候了。”

 “如今的吉林城,底子還是太薄了……”朱高煦一邊說,一邊和亦失哈來到了一處特殊的地方。

 他翻身下馬,在他眼前是一處用水泥圈起來的兩畝耕地,這些耕地裡播種著水稻。

 這耕地裡的水稻被人用高出地面兩尺的空心水泥牆圍起來,頂部還搭著高五尺的棚子,這棚子是用乾草做成較為稀疏的草棚,陽光可以照射進去。

 這兩畝地是朱高煦苦心經營的試驗田,而那空心的水泥牆便是日後用來放水保溫的水渠。

 不出意外,等到了冬季,朱高煦還會讓人效仿元代的宮廷溫室來給田間鋪上溫熱的馬糞來保暖。

 這塊試驗田,是朱高煦準備在明年進行“先育苗後插秧”的溫室田。

 按照朱高煦前世的經驗,一畝機插秧田,可栽插四十到五十畝大田,一畝秧田人工移栽可栽十畝大田,拋秧可拋六十畝大田。

 因此,如今的這兩畝水稻和城外的水稻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實驗江南水稻在吉林播種後能熬到什麼日子。

 只有到了明年三月,朱高煦才會用這兩畝試驗田來育苗。

 一旦育苗成功,這兩畝試驗田起碼能拋秧一百畝稻田。

 當然,朱高煦並不在意這一百畝稻田,他在意的是到底能不能育苗成功。

 只要能成功,吉林城內還可以建設諸如這樣的數百畝育苗田。

 反正到了明年之後各家各戶都會有火牆和火道,上千戶人家供暖流出的水汽想要保障數百畝育苗田並不算特別困難。

 數百畝育苗田只要採取拋秧的方式,那可以拋出上萬畝稻田。

 如今的吉林城糧食產量朱高煦詢問過,也就八十斤出頭的模樣。

 加上今年漚肥池的土化肥、新修水渠而帶來的增產,恐怕能達到九十斤或一百斤。

 只要能達到一百斤,那原本的三千多畝耕地可以收穫兩千石糧食,比起原先增產將近兩成,可以多養活五十口人。

 想到這裡,朱高煦心情愉快不少,他一直認為自己從後世帶來的知識中,最具有價值的不是火繩槍和燧發槍,而是相應對的部分農業知識。

 在這個農業社會,但凡能讓農業增產一成,他都能讓天下多出養活數百萬人的口糧。

 “秋收前能開墾多少畝荒地?”朱高煦蹲在稻田裡近距離打量水稻,同時頭也不抬的詢問亦失哈。

 亦失哈聞言也臉上洋溢笑臉道:“多了這麼多畜力,按照下面百姓自己的估計,每家每戶在秋收前能開墾最少七畝地。”

 農業時代開墾荒地並不容易,但如果有了足夠的牲畜就會輕鬆許多。

 按照每家每戶開墾七畝荒地來算,再加上原本的三千餘畝田,吉林城今年秋收前的耕地數量恐怕能接近兩萬畝,如果秋收後還沒入冬,那努力半個多月或許能達到兩萬畝。

 “兩萬畝……”朱高煦呢喃著這個數字。

 他問過城裡的百姓,因為有畜力,所以這次他們開墾的荒地質量與開荒二年的質量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說,這批耕田到了明年後,基本能達到開荒三年地的質量,產出大概也七十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