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33章 以待天時

“咕咕……”

 六月初,伴隨著東北大地的積雪全部融化,整個東北大地也在滾滾雪水的沖刷下變得煥然一新。

 原本蕭瑟的山林已經變得鬱鬱蔥蔥,松花江的水位也全面開春過後的春雨滋潤下隨之上漲許多。

 在南京忙著讓利移民的時候,朱高煦也帶著隊伍來到了一處地方。

 “殿下,東西都在裡面,全都佈置好了。”

 伴隨著林粟的聲音出現,朱高煦也抬頭打量了眼前的建築。

 只是幾個月的時間,一座由水泥與山石構築而成的石堡矗立在了這山林之中,石堡周遭百步的樹木盡數遭到砍伐,而對此朱高煦毫不在意,只是掃視著這個石堡。

 它並不寬大,城牆不過丈許,東西不過百餘步,能容納的人口十分有限。

 朱高煦湊近看了看城牆的情況,與他預想的一樣,吉林城那手工作坊所製作的水泥十分粗糙,不過這對於當下的吉林來說,已經足夠使用了。

 “殿下,這石堡東西長一百五十七步,南北深一百二十六步,城高一丈五尺四,有垛口三百零九個,箭樓城門兩處,角樓四處。”

 “這堡能兩個月建起來,主要還是下面一千多個兄弟們出力,而且那水泥也乾硬得快,幹起活來方便。”

 林粟上前對朱高煦介紹著這處水泥石堡,而朱高煦也圍繞這石堡看了會,確定了水泥強度還可以後,便與林粟騎馬入了堡內。

 入了堡內後,他翻身下馬上了石堡的箭樓,在這離地近三丈高的箭樓中,整個石堡被他收入眼中。

 石堡的面積不算大,內裡的住所由兩排木屋構成。

 在那兩排木屋中已經居住著好幾十戶人家,而她們的丈夫和父親則是常駐石堡的守堡兵卒。

 除去這兩排木屋,在城內東北角的是一個佔據堡內四分之一空間的巨大作坊,此刻正在不斷冒著濃煙。

 “殿下,那裡就是鍊鐵場,所裡的三十個鐵匠都在那裡幹著活計,南邊百鍊山的鐵礦石每日由馬隊駝送下來,在這裡煉成鐵錠。”

 林粟為朱高煦介紹著,同時又隱晦看了看四周,發現沒人跟上來後才小聲道:

 “鍊鐵場內留了一處製作火藥的院子,裡邊有十個鍊鐵師傅專制火藥。”

 火藥與火器,這兩件東西朱高煦必須要弄出來的東西,為此朱高煦在吉林的城建中建設了公共廁所。

 對外他是說糞便集中管理容易漚肥,但實際上他想要的是尿硝。

 對於東北哪裡有硝石礦他並沒有記下,因此只能選擇這樣的土法。

 相比較硝石,木炭和硫磺對於朱高煦來說更容易獲得。

 前者不用多說,在這個時代的東北幾乎充斥著密林,根本不愁木炭來源。

 至於硫磺,吉林境內的長白山火山區就是朱高煦獲得硫磺最好的地方。

 明代的長白山火山區多次噴發,因此朱高煦一開始就確定了吉林城東邊會有硫磺。

 不出他的意料,林粟只是前往善出堡詢問了當地的頭人,便很快獲知了距離吉林城最近的一處火山地點。

 他手中那二十匹挽馬的馬隊雖然只去了東邊一次,卻很快就給朱高煦帶回了數千斤天然硫磺。

 這數千斤天然硫磺足夠朱高煦用很久,因為從當下的進度來看,吉林城那邊每個月只能收集到七百多斤硝。

 黑火藥的成分為75%硝酸鉀、10%硫磺,以及15%的木炭,朱高煦雖然不知道更為先進的火藥配方,但黑火藥的配方他還是能大體記住的。

 依照當下吉林城土硝的產量,這處石堡每個月可以生產大約一千斤火藥。

 不過這些火藥中有一半會被作用於開礦,而且朱高煦並不用擔心。

 遼東都司那邊每年都會給自己運來一批火藥,只要朱高煦禁止兵卒前往鐵礦場和煤礦場,偶爾去一兩次的兵卒根本不可能知道礦場每日要爆破幾次。

 至於看守礦場的兵卒,也是經過朱高煦自己選拔的。

 他的選拔很簡單,那就是從拖家帶口隨自己北上的那一百多人中篩選。

 老朱一定會讓錦衣衛跟隨自己北上,但不是每一個錦衣衛都能帶著家人北上。

 這樣做,他能最小的減少老朱知道自己在製造火藥的事情。

 不過即便老朱知道了,朱高煦也可以用開採礦石,修建道路來做偽裝,畢竟老朱一開始只說了不能要製作火器的工匠,卻沒有說不能製作火藥。

 哪怕被察覺,朱高煦估計自己也就是頂多被訓斥一番,嚴重些就是派遣王府長史罷了。

 想到王府長史,朱高煦也很好奇,老朱為什麼沒有給自己派遣王府長史和屬官。

 不過他每日事情太多,也顧不上考慮這些,當下的他更在意的是石堡的其它問題。

 他目光繼續掃視,很快一塊狹長的白地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他讓林粟留下的白地,為的就是方便日後實驗火器。

 製作火器這件事情,朱高煦不能讓外人知道,因此他只能自己先設計出圖紙,然後私下讓鐵匠打造,最後自己親自派人實驗。

 火槍和火炮,這是日後朱高煦能以最快速度獲取戰爭勝利的殺手鐧。

 為此,他早在南京時就曾親自與許多製作火器的工匠討論過火器的相關內容,所以大明時期主要使用的火門槍是如何製造的,以及製造的流程如何,實際上早就在他腦中了。

 不過真的要說,火門槍卻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

 從火槍到步槍,人類的單兵管狀火器基本是逐漸演進的過程,但是從早期的簡單突火槍到後世的步槍,卻是有幾個重要的分水嶺。

 明代的洪武銅銃是典型的火門槍,它的結構比較簡單,完全就是一個尾端擁有放引線孔的圓管。

 和這個時代的火炮一樣,洪武銅銃只需要裝入黑火藥,再放入彈丸,後面小孔插入引線,使用時候點燃引線,等到火藥引燃,將前端彈丸發射出去就完成一個射擊流程了。

 它的發射速度很慢,使用也很不方便,裝填非常慢,需要隨身帶火種去點火,而威力僅在十步以內擁有殺傷力。

 同一時期,許多國家都在使用類似這樣的火門槍,儘管一直有人對其進行改進,但本質上都還需要一個手動點火的過程。

 因為需要手動點火,火門槍幾乎無法單人操作,因此在朱棣建立神機營前,火門槍基本不會作為軍隊的主武器裝備。

 如果不出意外,直到五十幾年後才會有人發明了槍托,並在上面固定了點火裝置,使用扳機來控制點火,火繩槍這才得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