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 作品

第18章 小子野望

“國朝此前十一次北伐,早已重創北虜,使北虜不敢輕易靠近邊塞,只能在大寧、開平一帶騷擾。”

 四月初十,伴隨著朱高煦的聲音在書房內響起,此時的朱高煦正在書房內帶著王瑄和楊展對沙盤展開分析。

 朱高煦用一根樹枝指著沙盤北部,由北向南的自我分析,而楊展和王瑄則是一個聽課,一個對朱高煦所說的話做記錄。

 經過十天的分析,加上走訪詢問豹韜衛、河州衛千戶、指揮使處得來的消息,朱高煦大概得出了朱元璋對北方和地方的軍事態度。

 “國朝以亦集乃(額濟納旗)、寧夏、東勝(呼和浩特南)、開平(多倫縣)、大寧(赤峰)等處重鎮佔據河西、漠南,並派出塘騎不斷巡邊,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減輕關內壓力,保護關內百姓。”

 “具體來說,國朝北部的第一道防線主要中心位置在東勝,東勝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等處,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

 “第一道防線的特點是‘地勢直,則近而易守’,缺點是地廣人稀,長久屯兵而耗費國力。”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用樹枝一點點的指點北部各城。

 楊展手中筆墨飛快,將他所說的話一一記下。

 “國朝的第二道防線,是在‘尊王攘夷’基礎上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體系。”

 “這套體系西起肅州、東至遼東,延邊塞王莫不敷險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

 “塞王體系,進可肅清沙漠,守可壘帳相望,一旦北虜強大,第一道防線難以壓制,便可令塞王出邊巡狩。”

 “雖名為巡狩,但主要是為了圍剿北虜殘部,削弱北虜兵馬數量,不至讓北虜舉重兵南下。”

 朱高煦說話間,時不時會沉默片刻,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安排。

 不過他的思緒很快,往往只需要幾個呼吸就能想通,並隨後講起了第三道防線:

 “國朝的第三道防線,則是以秦、周、魯、齊等藩依託渭水黃河、背靠秦嶺淮河而形成的防線。”

 “四藩王護衛雖少,但背後依靠第四道防線的蜀、楚、湘三藩及南直隸,可以相互支援。”

 “同時,第四道防線由於身處長江上游,因此可以隨時依託水利來轉進支援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