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227章 清俄密約(第2頁)

 如此一來,沙俄僅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為後盾,就兵不血刃的取得了半個朝鮮的利益。不過他們在遠東地區最大的目標,當然還是大清。

 一直以來,沙俄總是希望能夠與清廷訂立正式的條約,以確保其既得利益得到法律上的認可,同時再攫取更多的權益。

 在努力和苦等了數十年後,沙俄的機會終於來了。

 1896年5月,已經即位一年多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按照帝國的傳統在莫斯科舉行加冕典禮,以完成真正意義的登基。

 這種盛典,列國都會派來重量級代表前來祝賀和觀禮。大清也不例外,派出了慶親王奕匡,和已經失去北洋大臣之位回調中樞的李鴻章。

 沙俄對於大清的重臣來訪,十分重視,並將這視為是一次實現對大清外交突破的良機。

 而清廷這邊,也是懷有著類似的想法。

 此時的滿清朝廷,對外新敗,對內也越來越失去了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統治根基已然出現鬆動。

 在這種情況下,病急亂投醫的清廷,急需尋找外部力量作幫扶,其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轉向了“結強援”。

 而且清廷內部主張親俄的風論日盛,李鴻章和奕匡便都是“聯俄”的代表人物。

 因此,此番大清以此二人為特使前往沙俄,除了對沙皇進行登基慶賀外,也賦予其尋求與沙俄結盟的使命。

 如此一來雙方算是不謀而合,也就此開展了相關的秘密談判。

 經過反覆討價還價,二人代表大清,與沙俄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和外交大臣阿列克謝?洛巴諾夫羅斯托夫斯基,共同簽署了《清俄密約》。

 該密約規定,大清在遭到日本的入侵時,或內部出現威脅清廷安危的叛亂時,沙俄都將以全部海陸軍予以援助。

 交戰期間,雙方應儘量調集全部物資予以投入。大清的所有口岸均準沙俄戰艦駛入。非兩國共商,一方不得單獨與敵方議和。

 為了便於沙俄運輸部隊,大清允其於黑龍江和吉林地方修造西伯利亞鐵路的支線,以達海參崴,該事交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