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37章 兩江總督(章尾有輔文)

陳濟方正式開府兩江,是同治四年下半年的事兒了。

 要說這一年,大清國內的糟心事兒,還是不老少。不過這反倒是為陳濟方,間接提供了契機。

 原本坐在兩江總督這個位置上的,是曾國藩。

 契機發生在同治四年四月的下旬。負責圍剿捻軍的清軍主帥,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在高樓寨中了埋伏。

 此戰,清軍七千精銳被殲,僧格林沁也未能身免。

 消息傳來,清廷震動。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所部,已經是大清可用的,為數不多的經制部隊了。因而僧王,更被清廷“倚為長城”。

 如今僧王兵敗身死,讓朝廷失去了能夠直接掌控的,最後一支主力軍。

 今後大清國的內外戰事,只能依靠湘、楚、淮、商團等,這些漢人的地方武裝。

 更緊要的問題是,此戰之後,捻軍勢力大增。他們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北方,對京畿有一定的威脅。

 朝廷可不想在京城邊上,再現咸豐三年曾出現過的局面。因此急須找人接替僧格林沁,領軍收拾亂局。

 清廷的人選,是曾國藩。旨意也很快就下達了。

 於是,曾國藩將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捻。

 可問題是,此時湘軍已經大半被他裁撤,他手中已無多少可用之兵了。

 朝廷給他的方案是,剿捻由他作主帥,兵力則以淮軍為主。

 為了協調利害,清廷還命李鴻章出任山東巡撫,負責後勤事宜。配合曾國藩的剿捻行動。

 曾大人北上剿捻,按理說原來的總督之職無需開缺,最多找人代他署理即可。

 但這時,朝廷裡有人說話了。

 奕?領銜的軍機處提出,兩江地方,特別是江南地區,是大清重要的財稅來源地,關乎國家命脈。

 此前江南經過了十餘年的戰亂,破壞嚴重,急需恢復。如今戰後重建,關係重大,必須有人坐鎮才行。

 因此,樞臣們建議另外推選一人,實領兩江總督之職。

 而他們推舉的這個人,就是陳濟方。

 當然,陳家人為了這個提名,也得主動放棄一些。

 出於遵循朝廷的慣例,也是為了不讓人家覺得,陳家人有包攬兩江權柄之嫌,陳濟雲和陳濟懷,早已主動申請,開去了在蘇省的官缺。

 陳濟生則是因為軍費奏銷,和海關稅收的事情,暫時被留任。

 於是,就這麼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