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歲玥 作品

第18章 常熟圍城

    常熟,臨近長江口的南岸,處在蘇州府北域的中心位置。因而被陳濟懷定為蘇南防線的北方支點。
 


    常熟縣城略呈圓形。城牆為前明嘉靖年間,為防倭寇侵擾而全面重修的。牆身高大堅固,牆高兩丈四尺。常熟城的地勢為西高東低,城西北跨虞山一角,並將辛峰亭劃入城中,可作憑高據守。
 


    常熟城設有七門。東為賓湯門,南為翼京門,西為阜成門,北為鎮江門,東南為迎春門,東北為望海門,西北為鎮山門。
 


    常熟及周邊,也是水系發達。南通尚湖、昆承湖,北有許浦等多條水道連接長江口。
 


    常熟還是昭文縣的治所,因此也是一城治兩縣。儘管常熟十分重要,但蘇州更是防線上重點中的重點,一切都要優先向那裡輸送。手中兵力本就匱乏的陳濟懷,能分配給常熟的就更少了。
 


    因此常熟的守軍,僅有第八團的第三十、三十一兩營,和團直屬隊伍,以及數量尚可的炮兵部隊。總兵力不過兩千五百人上下。
 


    這點兵力,根本無法確保外圍據點。因此當太平軍大軍開到時,商團便放棄了除虞山以外的全部外圍,主力退守城中。常熟城也隨即被太平軍包圍。
 


    進攻常熟的,是太平軍北路軍。主將是太平天國堵王黃文金,人送綽號“黃老虎”,麾下兵力號稱十萬。只因此前在江陰一帶絆住了腳,直到八月,才來攻打常熟。
 


    這也給了守軍比較充足的準備時間。儘管龜縮城中,兵力又不濟,但商團的物資充裕,各項城防措施也十分到位。因此太平軍剛一開始攻城,就遭到了強勁反擊。
 


    常熟城各城門外,多有水關,作為例外之一的鎮江門就成了太平軍最初的主攻方向。
 


    因為城上守軍火力兇猛,直接攻城並付出了重大傷亡後的太平軍,便改變策略。採用從商團槍炮射程以外掘壕的方式,向鎮江門下推進。
 


    守軍發現這一情況後,便有針對性的進行了反擊。
 


    商團守城的兵力雖弱,但仍備有機動兵力。他們多次組織起哨級規模的小隊,在城頭炮火的掩護下,主動出城攻擊。還從城外虞山陣地,居高臨下的發動了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