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51章 “黑虎掏心”之計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四月,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公孫述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公孫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順天應命、一統天下。

 更始政權很快就在流民軍和劉秀漢軍的雙向夾擊之下,迅速敗亡,整個西方只有鄧禹的數萬軍隊在經營,只是他自奪得河東郡之後,屢屢犯下嚴重的錯誤,當地士紳豪強、平民百姓的希望都逐漸淡然。而此時的劉秀,則在北伐之後,迅速南下圍攻洛陽,在洛陽投降之後,又調集兵力攻取東方劉永,自然無暇西顧,關中不少豪傑均引兵歸奔西蜀,蜀勢大振。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割據荊州的秦豐等人被劉秀打敗。秦豐屬下大將延岑和田戎見大勢已去,便率領殘軍歸奔公孫述。延岑被封為大司馬,田戎則被封為翼江王。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孫述遣田戎出江關,收攏其舊部,欲取荊州,結果遭到劉秀的無情打擊,只得狼狽收手。

 直到此時,劉秀基本上已經統一了東方,在積極穩定內部、與民休息的同時,也不斷地招兵買馬、整軍備戰,謀劃西北的隴右與蜀中的公孫述,在進軍西北隴右之時,劉秀亦向公孫寫了一封書信,其間說道:“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值得一提的是,劉秀竟然在書信上為公孫述署名為“公孫皇帝”,由此而觀之,劉秀因為公孫述的勢力太過強大,也不得不承認公孫述的帝位。

 時也命也,其實公孫述早就應該揮師東進,趁東方未明之前,搶奪先機。此時此刻,蜀中各位將領正在緊鑼密鼓整軍備戰,他們知道,東方既然已經平定,剩下的西川便成了劉秀的“眼中釘、肉中刺”。必要除之而後快。公孫述手下的騎都尉荊邯便對公孫述道出了一番精彩絕倫的論對,首先從戰略上道出了隗囂之所以失敗的錯誤所在,同時也為公孫述指出了對抗東帝劉秀的策略,即退保則必不可全,進則可有獲勝之機。公孫述聞言,亦甚為贊同荊邯的這番論斷,欲盡發西蜀之兵,討伐東方劉秀。使延岑、田戎分出兩道,與漢中諸將合兵並勢,水路夾攻,如果上天垂簾,必能夠一舉擊敗劉秀,手握社稷神器。

 其弟公孫光及蜀中部分人以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認為此時東方尚有隗囂、劉永、劉秀等人互相攻伐,形式未明之前,大可以坐山觀虎鬥。如果貿然加入,決成敗於一舉,成則已,不成則功業盡廢,此番蜀中尚未準備妥善,如此進兵,自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於是,他們均極力勸說公孫述罷兵,公孫述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竟然對於其弟的說辭大為贊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只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卻沒有意識到,蜀中多年偏居一隅,自然和東方諸侯不一樣,能夠免於戰爭攻伐,故而能夠全力練兵、儲備實力。而劉秀等人多年征戰,在諸侯混亂之時,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顯得比較凌亂。因而相比之下,此時若公孫述出兵,勝算更大。延岑、田戎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數次請求出兵,但公孫述終究疑慮而沒有聽從。公孫述的優柔寡斷,使得其失去了最後與東方的劉秀爭奪天下的資本,待劉秀徹底平定了東方,實力大增,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以赴、大軍西指,等待偏安於蜀中的公孫述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隴右的隗囂眼見漢軍大軍壓境,知曉眼下劉秀是三大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一股,迫於漢軍壓境,遂向公孫述稱臣,以求聯兵於蜀,共同對抗東方的劉秀。

 到了建武八年(公元32年),劉秀開始大舉進攻隴右,隗囂向公孫述求援,公孫述便遣將援助,並連同隗囂在西城擊敗了來犯的漢軍,迫其退回了長安一線。可惜不久,竇融率領河西五郡人馬,悉數投效劉秀,使得隴右的形勢愈加危機,加上隗囂不久病死,其子無能,使得隴右更加雪上加霜。劉秀藉機再次對隴右用兵,隴右之軍自然全線崩潰,公孫述的援軍也損失甚重,蜀中震動。隴右的覆滅,頓使益州失去了北部屏障,劉秀得以從隴右地區虎視蜀中,迫使蜀中調整戰略部署,與劉秀交兵。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孫述為了奪取出入蜀中的通道,開始從南北兩路,向劉秀進軍,多年戰爭,使得劉秀雖然實力大增,卻隨著戰線的拉長、國土面積的擴大,力量來不及整合並比較分散,此消彼長之下,公孫述所在的蜀中極為穩固,南邊蠻夷和西邊羌族都比較擁護公孫述,更加上天府之國的益州自古就十分富庶,此消彼長之下,劉秀能否抵擋公孫述的進攻,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