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34章“上黨從來天下脊”(第2頁)

    第二,為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白起更加強調追擊戰,對兵書中所言“窮寇莫追”根本不屑一顧。因為他早就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即使敵人有伏擊,他也能夠將計就計。所以每次作戰後,白起還會對敵人窮追猛打,與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的戰略思想大相徑庭。

    第三,白起重視野戰築壘工事。戰爭中經常需要誘敵軍走出營壘,繼而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佈置重兵防止敗軍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方法,可謂前無古人。

    第四,在戰前進行精確料算,這是軍事家最神往的境界——料敵於先。不論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國內局勢如何,白起在戰前都會對其進行精確的料算。他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所在,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中山》)。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毫不吝嗇地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有如此四點,再加上以往的戰績,白起被稱為“戰神”實在是實至名歸。而這個名號遠遠不止於簡單的一個稱號,它帶來了巨大的連鎖反應。許多將領只要一聽聞是白起親自領兵作戰,便會聞風喪膽,最終不戰而逃。這個時候白起就會發揮他的優勢——窮追猛打。於是,很多戰場都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景:一方丟盔棄甲,狼狽而逃,並且最終一個個倒了下去,雖然所剩無幾,依然被屠戮;而另一方人馬則不顧一切地收割著他們的人頭,丟了上衣盔甲,只拿著大刀如屠豬宰羊一樣,在戰場上發瘋似的追擊。

    最終,所有國家的所有部隊,都成了白起選擇的獵物。但他選擇的首要獵物是韓國。首先打擊韓國,不僅能夠搶佔有利的地形,奪取肥沃的土地,還能夠將一支利劍戳在趙國的鼻樑跟前。如此,戰爭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了秦國的手中。

    在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地(今山西曲沃),韓軍不敵,白起一路攻克了5座城池,5萬韓軍被斬殺。次年,白起又率領5萬兵力攻擊韓國的南陽,韓國的太行道在一把大火中被斷絕。從此,韓國與魏國的道路被徹底阻斷,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關於白起此次作戰的韓國南陽地區的確切地點,今人有過激烈的討論。

    就當時而言,南陽地區有兩種存在狀態,第一種是楚國和韓國的南陽。這裡的南陽指的應該是王屋山以南、漢水以北的廣大地區,而在這以前,即周赧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0年),秦軍就將這一地區分割在伊闕以西地區。白起要獲取此地簡直就是探囊取物,所以在26年的時間內白起絲毫不為所動,到了此時才率軍奪取,似乎不合情理。

    第二種就是魏國和韓國共同存有的南陽地區。即今天的河南濟源到獲嘉一帶的廣大地區。此地在春秋時期屬於晉國,後來在韓、趙、魏三家分晉時,南陽被一分為二,魏國的南陽就是今天的修武縣。周赧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秦軍便攻克了魏國的懷邑地區(今河南武涉),白起犯不著重新攻克一遍,因為此地早就成了秦國的佔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