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29章“遠交近攻”

    公元前266年是秦國曆史上的轉折之年,在這一年,秦昭襄王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言,將宣太后、魏冉等人趕下秦國的政治舞臺,並且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從此奠定了秦國在戰國末期的成功策略。

    秦昭襄王嬴稷在過去40餘年的時間裡,一直活在宣太后的鐵腕之下,沒有實權。但他並沒有能力反叛,只得將自己的不滿深藏。

    政治上的遊刃有餘讓宣太后在秦國的地位如鐵桶一般牢固,她將私生活和國家大事融為一體,而不是所謂的“公私分明”;她能夠不顧別人的忌諱,在大庭廣眾之下,為了國家利益而坦言自己的隱私;她能夠在面對摯愛之時有萬種風情,但是如果威脅到了秦國的利益,她便會毫不手軟地將其殺掉。所以秦昭襄王對宣太后,一方面有著為人子對於母親的愛戴,另一方面則有著為人下者對於上位者的敬畏。

    即位後的秦昭襄王一直在等,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要真正地實現自己親政,就需要達成三個條件:第一,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第二,有賢者的輔佐;第三,魏冉失去民心。等這三個條件成熟後,秦昭襄王就可以將宣太后的勢力推翻,自己執掌政權了。

    公元前271年,一個影響秦國在戰國後期外交策略的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范雎。

    韓愈《馬說》中論述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縱觀整個戰國曆史,哪個國家擁有人才哪個國家就可以獨霸一方:魏國有龐涓,故而能夠在戰爭中無往不利;齊國有孟嘗君,是故能夠一舉成為東方大國,天下英雄雲集響應;趙國有廉頗、藺相如,所以一向虎視眈眈的秦國才不敢輕舉妄動。然而,這些人都沒有善始善終,龐涓最終自殺在馬陵之戰的無邊血海中;孟嘗君因為害怕被齊國國王殺害,故而離開齊國,並給予其致命一擊;廉頗最終老矣,雖能日食鬥飯,在別人眼中,卻沒有半點用處。

    只有秦國,如商鞅者,雖然身死,其政策卻影響著秦國依然不斷進步和發展。所以天下人彷彿都知道,才子落難之時,只有秦國才是最好的去處;賢人蒙羞之時,只有秦國才是伯樂,能夠發現他的絕世光芒。

    但是天下人都沒有注意,戰國時期的這些人才,彷彿大多來自一個國家,那就是魏國。自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三晉之地歷來都是秦國最希望征服的地方,可惜屢次都沒有得手。而三晉之中魏國的地理位置最為重要,它地居中原,是秦國走出自己國土、實現天下一統的關鍵地區。魏國物產豐富,教育系統也十分發達。魏國的吳起、商鞅、孫臏、范雎、樂毅等人,多是當時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名重一時,風流萬古。

    可是魏國的統治階層,身處寶山而不自知,不但不重用這些能人異士,反而聽信小人讒言,對他們凌辱迫害。無奈之下,那些滿腹韜略、一腔抱負的能人異士只好投奔他國,最終成為魏國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