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07章舉薦藺相如(第2頁)

    果然那玉匠一見還是當初卞和獻的那塊璞玉,心中暗自譏笑,面上卻不動聲色地說道:“當初你以為先王昏聵,用假玉騙之,以謀取私利;如今竟然又故技重施,再次欺騙大王,是何居心?難道你以為楚厲王英明,武王就容易欺騙嗎?”(《韓非子》)

    卞和還待爭辯,楚武王早就大怒不已,遂命人將其再次推出大殿,斬其右腳。

    數年之後,楚武王崩猝,楚文王繼位。此人一繼位,就大行仁政,減輕賦稅和徭役,對百姓愛護有加。由此而觀之,楚文王就是卞和兩度獻寶而不得的賢明君主。只可惜,此一時彼一時,卞和獻寶曆王,被削左腳;獻寶武王,被斬右腳,早已經是舉步維艱。聽聞文王賢明,心中感傷不已,遂大哭不止。三天三夜之後,已經是滿眼溢血。時值文王清理前朝冤獄,聽說卞和獻寶不成、反而受刑的事情後,遂派人前去楚山詢問卞和:“天下有很多被砍去腳的人,為什麼只有你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聽後停止哭泣,不無悲傷地說:“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哭,而是因為真正的寶石被當做普通的石頭,忠貞之人卻被當做欺君之徒,我是為顛倒是非、不分黑白而痛心!”來人聞言,心下感動不已,於是將卞和和璞玉一起帶回國都,向楚文王講明原委。楚文王聞言,急忙命人將玉璞的表層破開,遂得出一塊絕世美玉,這就是“和氏璧”。

    有記載稱,“和氏之璧”的命名是為了獎勵卞和的忠誠。然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何以卞和自己不直接破開璞玉,得出美玉獻給楚厲王?難道是因為他手藝不精,擔心自己沒法完美的依據原本的玉石,雕琢出最出色的器物?還是他並不確定其中是否真的有美玉,所以不敢擅自打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和氏璧自此走入了歷史的舞臺,成就了一段段驚世傳奇。

    楚文王獲得卞和所獻的和氏璧之後,便將其視為國寶,恰如《戰國策》所記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緣,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可見此時的和氏璧依然是塊璞玉,並沒有雕琢成器。大概是因為害怕一旦被雕琢,和氏璧就成了一塊死物,無法再雕琢成其他的器物,所以其一直被放在王殿之上珍藏著。

    輾轉400年過去了,中間歷經了風雲變幻的春秋,又邁入列國紛爭更為激烈的戰國時代。這時候,和氏璧在沉寂了4個世紀之後,再一次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此時,楚國早已經經歷了數代王室的更迭,曾經首先發現和氏璧的卞和,首先認可和氏璧的君王楚文王,早已經化作了一抔塵土,融入了歷史的風塵當中。但是和氏璧依然被楚國視為國寶,不輕易示人。

    楚國此時比400年前更加強大,周王室已經衰微,楚國趁機興起。在楚國的崛起道路上,相國昭陽可謂功不可沒。

    昭陽何許人也?據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的記載,當時的南方大國楚國,有昭、屈、景三大姓。相傳早年昭陽曾為將軍,併到黃海之濱的興化進行開發,繼而成了興化的人文初祖。不久,昭陽因為戰功卓著,便升任上柱國,地位在宰相之上。此時,作為君王的楚威王,為了表示自己對昭陽功勳的表彰,遂將國之重寶“和氏璧”賜予了昭陽。

    昭陽大喜過望,自此,對楚王感激涕零,對“和氏璧”則視如生命。即使連出門遊玩,也不忘記帶在身邊。古時,君子以佩戴玉來彰顯自己道德高尚。昭陽帶上“和氏璧”,不僅表示自己德高望重,也顯示了自己的豐功偉績。

    一日,昭陽率領賓客去赤山遊玩。賓客們早就聽聞昭陽獲得大王的恩寵,有幸獲得和氏璧,遂人人爭相蠱惑昭陽,讓其拿出“和氏璧”一觀。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昭陽雖然文武雙全,卻也難免一時頭腦發熱,見眾人有如此雅興,遂大方地將和氏璧拿出,讓眾人觀賞。

    只是,待得眾人曲終人散之後,和氏璧卻不翼而飛。歷史上沒有記載,到底和氏璧是如何被丟失的,也沒有記載,昭陽是否努力追回過和氏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當時是不能也不敢聲張的。一來這眾多賓客,要麼是自己的至交好友,要麼是朝中顯貴,昭陽自然不能為了區區一塊玉璧,壞了別人的名聲,與大家結下冤仇;二來,和氏璧被楚王視為國寶,賜予自己時,就希望他能夠好好保管,若國寶丟失,被楚王得知,則於己十分不利。

    遂和氏璧丟失一事,就此成為一段懸案。

    又過了50年,六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邊的秦國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284年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相繼與韓國、魏國結盟;次年秦國又和東方少數可以與之匹敵的趙國結盟,完成了秦國昭襄王遠交近攻、與東方列國連橫的戰略意圖,劍鋒所指,就是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