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53章 臥薪嚐膽(第2頁)

    越王妻子的這悽情一唱,唱出了國破家亡的悲痛與流離別國的憂慮,真可謂悽婉動人。而這歌詞的整個結構和用詞與楚辭的格調十分相似,反映了越國深受楚國文化的影響,也體現了越國自身深刻的華夏化。

    但越國流傳的另一首《越人歌》,則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因而,從越國的文化上來看,既深受華夏文化影響但又具有地方特色,這似乎也說明了越國的由來,一方面是源自華夏,如大禹的傳說與無餘的受封;另一方面這裡也存在一些原始居民,是民族融合的結果。人類生產力的提高進而也擴大了人的活動範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因而人們之間的交往與融合也就促成了越國的融合文化,越國也正是因此而成。

    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伐越,並將一名俘獲的越人砍斷腳後命他看船。一日,吳王餘祭視察船務,被這名越人俘虜砍死,吳越間的矛盾由此激化。此後,越國還一直延續聯楚伐吳的策略。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越國派大夫常壽過率兵幫助楚國伐吳,但被吳軍敗於鵲岸。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越國又派大夫胥犴到豫章犒勞楚軍,但楚軍被吳軍所敗,楚國還被吳國佔去了巢邑與鍾離兩地。

    魯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吳國大規模興兵伐越,吳軍大勝,並佔領了越國的檇李。後來,越王允常趁吳國出兵進攻楚國之機,侵入吳國,迫使吳軍從楚國郢都撤兵。至此,吳越兩國的結怨更深。於是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再起兵戈,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去世,率軍攻打越國。越國則出兵抵禦吳軍的侵入,吳越兩軍遂在檇李地區拉開陣勢,準備大戰。然而新任越王勾踐出奇兵,擊退了吳軍,還使吳王闔閭受傷至死。

    吳王夫差即位後,時刻不忘要為父報仇,於是在吳國內練兵屯糧。越王勾踐看到這種狀況之後,決定先發制人,率先領兵進攻吳國。但是吳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抵擋了越軍的進攻,反而把越王勾踐及其殘剩的五千甲兵圍困在了會稽。

    越王勾踐此時已是山窮水盡,也曾想做困獸之鬥,殺妻毀寶,率領五千甲士與吳王同歸於盡。然而,越王勾踐手下的大臣勸阻住了他,讓他放棄了這種想法。於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向吳王請降。

    越王勾踐與陪臣范蠡入吳,到了吳國之後,見到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向吳王叩首稱臣,說道:“東海的下賤之臣勾踐,對上有愧於黃天,對下有負於後土,不自量力,汙辱了大王的軍士,罪孽深重地侵擾了吳國的邊境。大王赦免了我的大罪,讓我成為您的役臣,為您執箕帚,承蒙您的厚恩,才得以保全小命,真是不勝感激、肺腑涕零。臣勾踐給您磕頭叩首。”

    吳王夫差沒有殺掉勾踐,而是讓他在吳國的宮廷內駕車養馬。

    越王勾踐就在吳王的宮中安心養馬駕車,如此過了三年。勾踐與范蠡等人在這三年中不慍不怒,面無恨色。一日,吳王夫差見勾踐與夫人、范蠡三人坐在馬糞堆旁,君臣之禮猶存,夫婦之儀尚在,便心生憐憫之心。吳王在伯嚭的勸說下,便想要放勾踐他們回去,然而伍子胥則勸諫吳王不能放走勾踐,應該尋找機會殺掉他們,以免日後生亂。最後,伯嚭還是說動了吳王夫差,而此時夫差正患有小疾,便說:“等我的病好了,再由太宰放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