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芫美 作品

第八十三章 戰略調整(下)


   “這倒是沒必要。”莊寒天搖了搖頭,“打仗要揚長避短,不能以短擊長。”

   “是啊。清軍在江南屢戰屢敗,但也沒有到了下決心放棄的地步。他們修江北大營,意圖就是在江寧失守的情況下,在揚州一帶大量駐軍,與我軍隔江對峙。”許緯辰繼續說道,“但站在我軍的角度,我們應該歡迎清軍這種打法,我們需要吸引大量清軍南下,然後在江南’主場’消滅這些清軍,而不是跑去北方打’客場’。”

   “說的對。”呂憲華馬上表示贊成,“清軍如果繼續增兵南下,那就相當於我軍不斷抽乾清軍的兵力,直到北方防守空虛,被我們一鼓作氣攻略。”

   “那萬一康熙下決心放棄江南直接撤走呢?”毛淵明覺得結論還不是很穩妥。

   “我們換個說法吧,假如有人在知乎上提問:康熙和常凱申誰更厲害,你們覺得答案會是什麼?”常鎮業忽然插話道。

   “什麼意思?”毛淵明更加不解。

   “解放戰爭時期,常凱申有兩次關於戰略撤退的重大決策,一次是決定是否放棄東北,將實力尚完整的第九兵團廖耀湘部撤入關內,另一次是是否強迫傅作義集團南下。兩次都猶豫不決,最後都未能成行。究其原因,就是患得患失,不敢下決心擔責任,怕背上棄城棄土的罵名,又有僥倖心理,寄希望於想象中的扭轉戰局。”

   毛淵明想了想,繼續問道:“這個我懂,不過和現在的局勢有什麼關係?”

   “站在康熙的角度,他眼下面臨的局面,和常凱申在1948年的狀態差不多。”常鎮業繼續侃侃而談,“總體上看,清朝還佔據著60%的國土面積和一半的人口,但戰局已經被逆轉。正常思路,康熙應該收縮戰線,把剩餘兵力集中到關中——洛陽——徐州一線,轉入戰略防禦。但偏偏武昌和江寧兩大南方重鎮還在手中,不能輕言放棄。”

   “是啊,三藩之亂是康熙輕率撤藩惹出來的禍,現在這個時候他不能低頭服軟,否則就有被八旗貴族廢黜的可能。”許緯辰也贊成常鎮業的看法,並且補充道,“從純軍事角度講,康熙就應該按鎮業說的那樣做,但他做不到。他會寄希望於圖海在嶽州獲勝之後繼續進軍,一舉扭轉戰局。至於我們這邊,康熙雖然預感到江寧要丟了,但是仍然有僥倖心理,覺得可以守住揚州和江北大營。他現在的心理狀態,可能和1948年的常凱申很像,但他的才略,又未必在常凱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