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逐糧天子,金屋藏嬌

碑文一事確定之後,備葬工作也到了最後階段。

  因為乾陵臨近長安,君臣們早已議定,趁此送葬機會,一舉遷都長安。

  雖然韋后喜歡洛陽,不大願意遷回長安,可涉及國本之事,也不能憑她一人喜好。

  所謂新朝新氣象,如今李唐復興,還待在武周的東都洛陽,實在有些不成體統。

  縱使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都恢復了唐時舊制,但洛陽城和紫微宮裡,依舊帶著武周帝國難以磨滅的痕跡。

  別的不說,端門外那高聳入雲的武周頌德天樞,上面還刻著一個個鮮活的名字……

  還有紫微宮裡巍峨壯闊的明堂,昔日武瞾在此佈政垂惠、號令天下的身影似乎歷歷在目。

  這些無一不是武周帝國的影子……

  長安才是大唐國都,作為關隴世家的聚集地,對李唐皇室有重大意義。

  如今武瞾已逝,新皇和百官自然沒有理由再留在洛陽。

  還好,幾年前武瞾曾遷回過長安,沿途行宮、宮室等已有所安排,如今也算輕車熟路。

  所以,此番送葬隊伍浩蕩,皇室成員悉數前往,文武百官幾乎全部跟隨。

  不過,洛陽城裡還是要留下一部分官員和宮女駐守,以備不時之需。

  畢竟,這東都洛陽城,他們早晚還要有回來的時候。

  要知道,長安城雖然繁華富庶,卻因為人口過劇增,糧食需求過大,缺糧危機也越來越嚴重。

  這些年,缺糧成了長安人擺脫不了的噩夢。

  哪怕是在豐年,關中自產的糧食,也只能勉強維持朝廷運轉,很難有盈餘。

  而一旦遇到天災,長安就會有斷糧的風險。

  此時,無論是發放儲備糧還是外地調糧,都不足以解決問題。

  因為長安所處的關中地區,南面秦嶺、東據崤山,號稱“四塞之國”,有地形險峻、易守難攻的優勢,但這山川之險也意味著交通不便。

  荒年之時,想要從各處調糧就耗費巨大,得不償失,只能另闢蹊徑。

  早在隋文帝時,遭遇關中饑荒,他暫時遷都洛陽,開了隋唐兩代君主“就食”洛陽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