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陳 作品

第三百三十一章:夷夏(第2頁)

於是,土地兼併如浪潮,一浪接一浪,直到高潮。之後一直到了新莽時期,國家曾嘗試將土地收回國有,但奈何鬥爭失敗。等到本朝,依舊如此,要不是兩漢之間,民多死,使得土地荒了下來,可能本朝都撐不到現在。

以張衝來看現在的豪強們那就是直比王侯,以他鄴城清查的審氏的田土來說,佔接近千頃,富過王侯,而貧者是真的連立錐之地都沒有。

看到這些材料,張衝再一次警惕著土地的流轉和時代的興衰,這個土地必然是要收回國有的。不是說當年王莽失敗了,就好像豪強佔有土地就是天經地義的。但這個事又不能現在幹。

他現在要先將豪強的土地分給貧苦,然後等得了天下後再進行合作社,將土地再收回國家所有,這好似是不咋地道。

但這確實是保護了大多數人,能讓他們永遠有安身立命的機會。他們只要努力,就能從土地上獲得收穫,除了繳納給國家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那時候土地也就成了工具,每個人都能靠血汗吃到自己的一口食。當然,那些妄想通過兼併,做大做強,要做人上人的。可能就沒了機會了。

畢竟,在張衝規劃的世界裡,不勞動者不得食。

燈火中,張衝還在看,對未來的路線也越來越清晰。

一燈燭火,照亮天際。

……

新的一年,光和元年,洛陽的朝廷自然要有所動作。

在大將軍何進倡議,三公廷議,眾卿將從命,東面的洛陽朝廷決定發起西征,徹底打垮偽帝。

所謂師出必有名,所以在發動西征之前,洛陽朝廷寫了一封檄書,也是一份最後的通牒。

全篇除了開頭用了敬稱,然後全篇都是嚴厲,斥則偽帝劉宏持國二十年,天下民不聊生,上不能安社稷,下不能定黎庶,這是天厭之。於是有他們這些義士豪傑挺身而出,誅殘暴,行正道。

除了這些後,他們還特意指出了一事,那就是你劉宏作為漢室之主,竟然身屈蠻夷西州,已經失去了天下主的威望。

洛陽朝廷對劉宏的指責,實際上是非常銳利的。那就是中國華夷正統觀念,講的是入中國則中國之,退於夷狄則夷狄之。而洛陽處中國之中,王者之所。而你劉宏在的西州,是蠻夷之地,所以你也是蠻夷了。

這裡洛陽指責的西州,是具有強烈道德鄙視意義的詞彙。

古代中國的領土觀是一種天下觀念,即先有一個天下之中,然後不斷向外輻射。

如商時期四方與中央。中央就是商人的中土,乃王族所居。再外圍就是外服,包括東土、北土、西土、南土,皆為商人諸侯領地。再往外,那就是四方異族諸侯,如當年周人就是西方諸侯。

這一天下結構中,越往外文明程度就越低,就越不被視為自己人。這也是所謂的“內京師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天下模式。

而漢代雖然是大一統王朝,但這種內外結構依然繼承了商周模式。其最中自然就是三輔、三河。再外圍就是東州、西州、北州、南州,這裡行郡縣制,中央控制力較強,拱衛京師,是“諸夏”世界,屬於化內之地。

這裡的西州就是雍涼益,也就是所謂的關西。現在你劉宏作為天下主棄國去了西州,那就已經不是天下之主了,而是蠻夷。

為何去了西州就成了蠻夷了呢?西州不也是大漢的郡縣嗎?

說到這,實際上東面的世豪們是在說一個橫亙在本朝近百年的大事。也是為何他們關東人將關西當成蠻夷的原因了。

那就是西州的羌亂。

羌人也是古民族一員,曾與華夏先民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有不少族裔隨著周人一起入主中原,成了華夏的一員,但其主體依舊生活在西州廣大所在。

其中主要分佈在河湟谷地,既牧也耕,種落繁熾,不相統屬,經常互相劫掠攻殺,多有仇怨。

本來羌人生活在此地區也是好好的,但漢人出了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為了北伐匈奴,就出兵西進隔絕羌胡和匈奴的聯繫,順便找到更西面的月氏,邀其一起夾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