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一百零七章 對李憲的安排



                李憲抬起頭,看著福寧殿前的御階。

    這是他無比熟悉的地方。

    熙寧元年開始,他每隔兩年,都在這裡陛辭。

    大行皇帝會站在福寧殿的高臺上,目送他離開。

    李憲低下頭,看著自己的雙手,虎口滿是老繭,厚實的大腿內側,也都是繭子。

    自熙寧元年王韶獻平戎策,主持河湟拓邊,他被大行皇帝挑中,去古渭輔佐王韶以來,已經過去了差不多整整十九年。

    十九年間,南征北戰,戎馬西北。

    讓他從當初的小黃門,成為了如今威震四方的大宋熙河經略。

    老實說這一路上,李憲無數次想過,自己是否還能回到熙河。

    但,當他看到汴京城的那一瞬間。

    李憲知道,他回不去了。

    為什麼?

    他是上個月的辛酉日(二十八)在熙州接到的要求他回京面聖述職的旨意。

    四月甲子(初一),在安排了蘭州、河州、會州以及定西城的防禦守備後,他率部啟程從熙州出發。

    當夜,他率部夜宿古狄道旁的一座廢棄的山神廟。

    是夜他睜著眼睛,看了一整夜的狄道星星。

    卻並沒有等到來自汴京的天子旨意。

    這讓李憲如夢初醒!

    大行皇帝已經駕崩了!

    他再也等不到大行皇帝的旨意了!

    四月丙寅(初三),他率部進入秦州境內,還是沒有朝廷的旨意。

    他似乎被遺忘了一樣,沒有人來催促他,也沒有人來告訴他應該走什麼道路,從那個方向入京。

    而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過去,每有戰事或者當他要入京時。

    每隔三天,只要道路沒有阻斷,天子的旨意就會準時到他手中。

    雖然這些旨意都是七八天前甚至十幾天前,從汴京降下的,用急腳馬遞送到了他手中的時候,常常局勢已經完全不同。

    可李憲已經習慣了!

    習慣按著汴京在七八天前甚至是十幾天前的旨意做事。

    所以,當他在四月乙巳,因為山洪阻路不得不繞行一百里的時候,他忽然就和左右說道:“此番回京,我當上表為大行皇帝山陵按行使!”

    其後雖然有過動搖,有過猶豫。

    但等到他看到汴京城,卻依然還是沒有任何旨意。

    甚至都沒有使者來問他為什麼這麼久了還未到京城。

    李憲就已經知道,他該退了。

    哪怕他今年才四十三歲,也該退了。

    朝廷已經漠不關心!!

    他是內臣,一旦沒有廟堂上的天子支持,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李都知……”一個年輕的內臣,出現在他面前。

    李憲抬起頭,看著對方。

    他認得這個人,元豐二年,他回京述職,在大內遇到李舜舉,彼時李舜舉身邊似乎就跟著這個小黃門。

    如今,當年稚嫩的小黃門,已經是新君身邊的近臣。

    “大家有旨意,請李都知坤寧殿面聖!”

    李憲恭恭敬敬的對著福寧殿一拜:“臣,謹遵旨意!”

    然後跟著這個年輕的內臣,向前走去。

    穿過福寧殿旁的迴廊時,李憲聽到了那個年輕的內臣,壓低了的細微聲音:“都知,大家昨夜曾叮囑我,務必囑託都知:娘娘面前切記切記,謙卑恭順,不可提及任何與熙河有關的武備、征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