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餅 作品

第1122節 廉希憲欲逆天改命

韃子征伐四境,向來迷信武力,憑藉騎射橫行天下,滅國無數,屠人海量,世人震悸!

如此勢成,號稱馬蹄所至,無有不從,軍隊所指,諸族屈膝!

與敵人交戰,韃子每每以少打多,並能戰而勝之,鑄就赫赫威名: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幼子拖雷與金軍大軍三十五萬人大戰於三峰山上下,拖雷以四萬軍大破金軍。

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皇子貴由伐宋。圍襄陽,宋兵十餘萬人陳兵漢水上,蒙古萬戶郝和尚拔都率先鋒數百人,直前突之,宋兵潰走。

同樣是1235年,蒙古闊端汗入川蜀,實際真韃及色目人才二萬人,加上一些僕從軍不足五六萬人,卻讓憑藉蜀道天險、擁兵十數萬之眾的宋軍望風而遁,狼狽而逃,雄關險隘如同白地,如劍門關被韃軍一破再破,臉面丟盡。

……

上述戰例數不勝數,廉希憲懂得國學,他潛心研究學問,認為先前為什麼已軍能以少敵多,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我軍勢成,可以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無往而不勝。

勢,是一種玄妙的東西,廉希憲這個韃子要不是研究國學,也不會接觸到這個神秘世界,他清楚“勢”首先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被理解為一種哲學概念,涉及到道家的思想體系。

在《孫子兵法》中,勢被用來描述戰爭中的力量和速度,以及利用形勢和時機的重要性。孫子強調了“勢”在戰爭策略中的核心地位,認為善於運用“勢”的將領能夠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此外,《孫子兵法》中的“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這一比喻,說明了“勢”的核心在於高度,即高度的位置或狀態能夠形成強大的力量和影響力。

民間俗語,“火借風勢,水借山勢。”說的也非常好,順風時不必煽風點火,火就能憑藉風勢燒得很旺;順水時不用划槳撐篙,船也能乘著波浪自在漂流。

綜上所述,古代國學對勢的理解涵蓋了哲學、軍事策略、社會地位和自然現象等多個方面。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個包含力量、位置、時機和影響力的複雜體系,從而對敵我雙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