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餅 作品

第759節 高原反應要命

自古以來入藏軍隊往往得面對高原反應的考驗。

 

其實中原人民就對高原反應不陌生,如《漢書》裡便記載杜欽在勸說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王莽伯父)如何應對曾叛殺漢朝使節的罽賓(位處阿富汗斯坦與克什米爾間開伯爾山口的古國)時,形容罽賓之所以“自知絕遠,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

 

就是因為漢人前去時會“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詳實道盡頭痛欲裂、嘔吐等高原反應的症狀,也因此才將途經的崇山峻嶺命名為“頭痛山”。

 

時人愚昧,不知病因,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在論及吐蕃時,便描述道“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不甚為害”,

 

這些“冷瘴”雖有可能亦指水土不服所產生的病症,但高原反應仍屬大宗,加上古代既無高壓氧,又無良藥,不能及時救治,故中原軍隊每當欲進軍青海、西藏、帕米爾高原一帶時,都會面臨“冷瘴”的威脅。

 

相比之下,當地土人的武力還在其次。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六月西巡追擊吐谷渾時,遇上“經大斗拔谷(今隴青交界的祁連山扁都口),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的險境。

 

其餘漢將攻打西藏地區時沒有幾個能夠討得好了的,今天,南下的韃靼人也遇到了這個空前難題!

 

他們遭遇了雨雪瘴癘,人員與馬匹損傷過多。

 

先是出現頭疼、噁心、嘔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很快地,人與牲畜就死去了!

 

根本無藥可治,對於軍官或者小兵都是一樣的公平。

 

百夫長喜力德格蒙語的意為“優秀”,在進攻諸地,戰陣殺人上他也確實優秀,雙手沾滿了各族民眾的鮮血,殺人無數。

 

然而他在路途上卻不夠優秀,他走著走著,別人看到他的臉面通紅,雙眸佈滿了血絲,滿身牛汗,趕緊讓他坐在路邊岩石上休息。

 

這一坐就起不來了,喜力德格頹然去世,再也不能叫醒!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些韃軍官兵也死於高原反應,哪怕他們喝茶,吃著亂七八糟的藥丸和更多的營養也不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