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2章 泛舟五湖(4)

    史書中提到,范蠡離開越國後,去到齊國,變更姓名,自謂鴟夷子皮。他辛苦勞作,躬耕海畔,父子治產,家財積數十萬。齊王聞其賢,延以為相。為相數年,齊國大治,一時人人稱頌,爵祿豐厚,蜚聲齊國。
 


    有一天,范蠡對兒子感慨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不如歸去。”
 


    於是,他辭去相位,盡散其財,贈與知交鄉黨。只帶異寶奇物,悄悄離去,來到陶地,重新開始。
 


    據說此地是天下之中,南北往來的樞紐。范蠡事先查看過,以為此地可以致富生財。此時,他又改名陶朱公,跟兒子一道耕作自給。同時販賣南北貨物,從中逐利。日積月累,又積鉅萬。
 


    後人評價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回顧他的一生,起於布衣,功成名就於越。先是棄官從商,接著由商轉政,之後又棄政從商。對他而言,財富權力如同魔術,揮手即走,招手即來。只靠一雙手加上一個靈活的腦袋,他便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最難得的是,他拿得起,放得下,隨時準備從零開始。只要下定決心,他便全神貫注,玩得轉,擺得平。等到決意放棄時,他便灑脫的轉身,重新開始新的篇章。
 


    越國上將軍、齊國宰相,都是大國要員,權傾一方,多少人苦心經營用盡心機四方請託都難及其一,他卻從未留戀,說走就走。
 


    芸芸眾生皆賭徒,個個一擲千金。輸個精光的借錢也要繼續玩下去,企圖翻盤,贏了的則想繼續贏,就是下不了賭桌。他卻耐心觀察,計算概率,精心籌劃,贏錢之後頭也不回的離開,去往陌生的領域,重新開拓新的可能。
 


    這是何等豁達超脫的勇敢氣魄?堪比單騎深入百萬敵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諸葛亮憑一把琴把司馬懿的大軍擋在城門之外。
 


    戰場只是一時,人生卻是每日每時,做好一件事都難上加難,何況反覆折騰?今天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多少人害怕面對瞬息萬變的週期,仍然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擁有一眼看到頭穩如泰山的未來作為成功的標配炫耀的資本。
 


    更別提那個發展緩慢的農業時代,奴隸社會的末世。一旦有了為將為相的機會,鐵定要擠個頭破血流。如果無人驅趕,恨不得做個三生三世,連帶兒子孫子千秋萬代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