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1章 霸相初露(1)

    吳國伐齊未果,跟隨吳國一同出兵的魯國卻遭殃了。
 


    欺弱怕硬是人的天性,也是國與國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面對晉國的侵擾,齊國選擇了默默承受。面對吳國的入侵,也只是擊退而已,並未主動揮師南下,決一雌雄,以報前仇。
 


    魯國實力明顯弱於齊國,齊國欺侮魯國也不是第一次,如同韓國男足vs中國男足,三十年不敗,閉著眼睛都能贏。杮子挑軟的捏,要揚威報復,拿魯國開刀成為首選。
 


    齊國討伐魯國的主帥是國氏、高氏的當家人——國書、高無丕。由此可見,國夏、高張雖被田氏、鮑氏驅逐,其家族實力尚存,並且有了新的繼承人。
 


    所以,國氏、高氏糾集反對派,為公子荼報仇,殺死齊悼公的可能性又增加了。
 


    至於說田氏在齊國已經獨步政壇,為何不親率士兵伐魯,很有可能是因為對付魯國這樣的小角色,不需要大人物出場。
 


    無論如何,這場戰役並不因為沒有名將參與而失色,相反,因為魯國的表現格外值得記錄。
 


    此時,魯國季孫氏的家宰名叫冉有,這個冉有就是前面提及的“孔門十哲”中以政事見長、與子路齊名的冉有。
 


    孔子對兩位擅長政事的弟子的評價分別是——“子路也果”、“求(冉有也叫冉求)也藝”。意思是,子路勇力果決、耿直豪爽,冉有則通文達藝、無所不通。
 


    《論語·公冶長篇》提到,有一次,孟孫氏的宗主孟孫彘曾經問孔子:“冉有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冉有可以在諸侯國當邑宰,或在卿大夫家裡做家臣。”
 


    事實證明,冉有不負師傅的期望,來到魯國最有權勢的季孫氏家,為其信任倚重。齊兵來犯,身為執政,季孫氏要思考對策,冉有自然是侍立左右,以備諮詢。
 


    “齊國人屯兵齊魯邊境的清地,顯然是準備入侵魯國,該如何應對?”季孫肥緊皺眉頭自言自語道。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豪門世族也不例外。季孫肥的祖父季孫意如為人專橫霸道,得罪了其它卿大夫,連同公室都聯合起來反對他。在與魯昭公的對攻中,先是處於下風,幸好最後關頭得到盟友叔孫氏、孟孫氏的援助,扭轉失利反敗為勝。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魯昭公一派落敗,只得遠走他鄉。
 


    因為季孫意如在背後使盡手段,儘管齊、晉兩國都想方設法謀劃幫助魯昭公歸國,仍是功虧一簣。最終,魯昭公死在異國,死後靈柩才被迎回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