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72章 最後敲定(4)

    “將軍不必苛求自責,您肩膀上的責任已經太重,董管家窮智竭力無非就是想替將軍分憂。於他而言,不過是盡本分而已。”
 


    姑布子卿骨子裡是放縱不羈的。雖然他也想找到庇護,不需日曬雨淋在街頭謀生,有個穩定的住所和固定的收入。但是他從小到處奔走,四海為家,忠誠的觀念非常淡薄。
 


    真到遇到董安於,與他相識相交。他第一次見識到為了他人可以全力以赴不辭勞苦殫精竭慮。他在街頭也接觸過不少人,其中不乏達官貴人,富貴之家的執事家臣總管等等。十個有十個,都是挾主子威風斂財收賄,作威作福,媚上欺下。
 


    董安於這個位置,若是他有心聚斂,早已富甲一方。
 


    趙家雖比不上士氏、中行氏地廣人眾,畢竟也是世卿大族。闔府上百口人的用度開銷、衣食出行、人情往來,日積月累,絕對是筆大數目。若是從中剋扣,日積月累,收穫定然不小。
 


    更別說趙氏穩居六卿,多少大臣小吏想借機攀附謀得一官半職平步青雲。無論誰,要見趙鞅,必須先過董安於這一關。見面禮、通傳費,若是有手要收,錢能拿到手軟。
 


    可是董安於對這些從來不上心,以身作則不算,還嚴令侍衛僕役不許收授禮物金帛,一旦發現除了嚴懲處罰還會被逐出趙府。
 


    姑布子卿納悶,董家也非大富大貴,為何董安於對金錢權力如此淡泊?難道他完全不受誘惑?不可能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肉體凡胎,概莫能外。
 


    起初,姑布子卿以為董安於做的是表面功夫,陽奉陰違。這樣的人,俯拾皆是。滿嘴仁義道德,背地裡男盜女娼。
 


    秉持日久見人心的原則,姑布子卿對董安於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正面詢問,側面打聽,從旁人的談論中尋找蛛絲馬跡。最後,他不得不承認,他真的找不出任何破綻。董安於的的確確把自己當作趙家的一分子,盡心打理趙家的家事。
 


    “董叔一向如此,可惜他的良苦用心,我卻感知甚少,更是從未表達過感激。”每當回首,趙鞅都會為此溼了眼眶,此刻也不例外。為了轉移情緒,他看向遠處,沉默不語。
 


    姑布子卿也保持緘默。這個空白,是留給董安於的,他若泉下有知,一定會備感欣慰。當日他的一念之仁,竟蘊藏如此深遠的意義。他的默默付出,不僅替趙家積累下一代的實力,也是替自己積聚令人難以忘懷的資本。
 


    身為一名家臣,他已抵達巔峰——生前得到主家的信任尊敬,哪怕離開多年,他們對他的所行所為仍感念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