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8章 雞父之戰(2)

    吳王僚的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擺在吳軍面前有兩條路:一是殺到雞父,速戰速決;二是掉頭離去。



    選擇第一個方案,相當冒險。論兵力,敵眾我寡;論地勢,雞父是楚境,背山臨河,楚軍佔優。



    選擇第二個方案,心有不甘。州來是吳楚之爭的樞要,得州來,淮河流域盡在掌控,北上之路則易如坦途。十年前,吳國得到過州來,之後又失去。此次前來,本是志在必得,輕易放棄,實在令人沮喪。



    吳王僚的堂兄、上將軍公子光主張直奔雞父,與楚國聯軍決一勝負。在他看來,吳國的勝算很大。



    公子光的理由是:楚國聯軍人數雖眾,但是人心不齊。



    頓國、許國、蔡國憎恨楚國的嚴苛政令,是不得已被迫參戰的;胡國、沈國的國君年少輕狂,驕傲自大;陳國的大夫雖才幹過人卻異常頑固,剛愎自用;楚國令尹地位尊貴,司馬次之,貴者去,賤者將師,人心難服。



    吳王一聽,覺得十分在理。既然楚軍是外強中乾,只要充分利用對方的弱點,發揮己方的優勢,完全有勝算。



    吳王僚又問:“不知將軍有何良策?”



    公子光侃侃而談——



    “先分兵進攻胡、沈、陳三國,三國不敵,必然奔逃。三國敗退,聯軍的軍心必然渙散。到時我軍前隊佯裝混亂不堪,引誘楚軍發動攻擊,後隊則軍容整齊,待敵軍進入我方包圍圈,一網打盡。”



    既是應對之策已經拿出來了,公子光想必已經謀劃已久,有了必勝的把握。再者,公子光與楚軍有豐富的交戰經驗,他素來又善謀勇猛,吳王僚信得過他。



    於是,吳王同意採取第一種方案——與楚聯軍短兵相接,爭取拿下州來。



    公元前519年七月二十九日,吳軍對楚軍發動突襲。這一日,正是兵家忌諱的“晦日”。選擇這日發動攻勢,吳軍可說是不按理出牌之至。



    何謂“晦日”?晦日,指夏曆每月最後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通常這一日,人們都去郊外遊玩,朋友宴飲等等。兵家以為此日發動戰役是大不吉。



    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公元前575年六月二十九日,這一日也是晦日。楚軍想乘著晉國的盟友還未到達之前,突襲取勝,於是就爆發了晉楚“鄢陵之役”。



    當然,“鄢陵之役”雖有楚軍突襲在先,因為晉國應對得當,楚國並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是晉國贏得了戰役勝利。